那些1000W+视频的网红城市,背后都有这样一个套路

日期:09-06
新媒体

原标题:那些1000W+视频的网红城市,背后都有这样一个套路

“网红城市”是人为打造出来的吗?

文|徐冰

“网红城市”这个词语,在当下备受追捧。“网红城市”极大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对于城市形象、文旅发展、人才引进以及城市建设等有着显著的促进,因此,最近不少城市都提出想要打造网红城市,向着“网红打卡地”迈进。

那么问题来了,“网红城市”,是可以被人为打造出来的吗?

网红城市能打造吗?

一般而言,政府出面主导、推动某一方面的工作,因其能够集中力量调动、投入各类社会资源,在一定时间内应该可以收到较为显著的效果。

同时,新媒体手段尤其是新的传播理念的应用,似乎也为主动打造网红城市提供了可操作的现实路径。

2018年9月,某权威机构发布的《短视频与城市形象研究白皮书》中提出的“BEST法则”,颇为引人注目。

那些1000W+视频的网红城市,背后都有这样一个套路

▲《短视频与城市形象研究白皮书》

“BEST法则”中的“B”,即BGM—城市音乐;“E”即Eating—本地饮食;“S”即Scenery—景观景色;“T”即Technology—科技感的设施。

很显然,对于一个城市来说,这四类符号具有较为强烈的辨识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某个城市的独特的识别标识。如果成功地加以利用,的确能够加深人们对目标城市的印象。

而在现实中,不乏对应“BEST法则”的强有力的佐证。比如公认的网红城市成都,“B”有那首传唱极广的《成都》,“E”和“S”更是俯拾皆是,“T”虽然给外界感觉似乎稍弱一点,但成都近些年着力打造自身的科技内涵,实际上,成都已是一座颇具科技感的城市。

另一座网红城市西安同样如此。西安的“B”“E”和“S”资源的丰富程度,丝毫不弱于成都。而与成都也很类似的,西安在“T”方面给人感觉不明显。但是,西安却是一座有工业科技传统的城市,是中国飞机制造的重镇,在“T”上并不缺乏开拓想象的资源和空间。

“BEST法则”,实际是一套适应移动互联和新媒体传播环境的城市形象与视频拍摄的方法论,它强调了现代城市在传播自己的形象方面,需要特别凸显的发力之处。

同时,“BEST”的四类素材也非常易于辨认,普通网友比较容易地就可以捕捉到“打卡”兴奋点。对于那些希望将自己的城市打造成网红城市的地方来说,“BEST法则”值得认真借鉴。

那些1000W+视频的网红城市,背后都有这样一个套路

▲BEST法则

BEST法则——打造网红城市的标准模板?

利用“BEST法则”真的能够打造出“网红城市”吗?如果可以的话,打造网红城市好像也并不是一件多么难的事。

实际上,这也正是我们的狐疑之处。

成都、重庆、西安,说这三个城市是公认的网红城市应该没什么争议。但是,这三个城市在网上红得发紫,是因为它们都借助了“BEST法则”之力吗?恐怕还不能这样骤下断言。

即便网络尚未流行之时,这三个城市也已有口皆碑,辨识度极高。准确而言,互联网的兴起,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崛起,把它们原本就有的鼎鼎大名,更提高到了一个空前的新高度。

在塑造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城市形象的时候,它们的确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引入、利用了“BEST法则”,但是要说它们是因“BEST法则”才将自己打造成了网红城市,恐怕是说不通的。

那些1000W+视频的网红城市,背后都有这样一个套路

▲成都。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网红城市,自有一套传播规律

我们并不是有意贬低“BEST法则”。现实中,至今也还没有出现因为应用了“BEST法则”而将自己打造成了网红城市的成功案例。

可是,“BEST法则”所总结、遵循的路径和原则,是应该重视、借鉴并积极加以运用的。因为它一改以往城市形象推广中“重宣传、轻讲述”“重推动、轻参与”“重内容、轻形式”等弊端,形成了全新的传播模式。

而这种全新的传播模式,也反过来重塑了城市印象,给固有的城市面貌的界定,增加了时代、时尚的内容。比如重庆,“山城重庆”是其长期的固有形象,但借助新的传播模式的传播,“8D魔仙山城”已经成为重庆崭新的认知。

从重庆的案例可以看出,要想将自己的城市打造成网红城市,关键的未必是值得传播的素材,而是传播手段和理念。网红城市自有其传播规律,但如果离开这些规律,再多的人为因素恐怕都是南辕北辙、缘木求鱼。

□徐冰(新京报智慧城市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范娜娜实习生:龙江兰校对:李世辉

外交部:美方应停止推动有关涉港议案 上海旅游节期间,这些路段将被临时管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