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支书张延刚的“三怕”“三不怕”

日期:09-06
村支书张延刚三怕不怕

原标题:村支书张延刚的“三怕”“三不怕”

新华社西安9月6日电村支书张延刚的“三怕”“三不怕”

新华社记者沈虹冰、张斌

“苹果一熟,俺这心里就高兴了!”接过妻子递过来的馍,张延刚熟练地掰开,就着自制的辣子,美美地咬上一口,黢黑的脸上堆满了笑容。

再过一阵,陕西省宜川县云岩镇辛户村,这个黄土高原上的偏僻小山村,一片宁静将被打破,收购苹果的客商将纷至沓来。这是50岁的村支书张延刚一年中最忙也是最快乐的季节。

一排排特色小楼依次排开,一片片果园枝头累累。30年前,这里却是一番荒凉景象。

“那时大车上不了塬,小车进不了村,靠天种庄稼、吃水靠驴驮,家家户户点着煤油灯,世世代代住在土窑洞。”张延刚说,“年人均收入不到300元,全村贫困人口一度占到80%。”

因为贫穷,张延刚高中一毕业就去县城打工了。20岁那年,这个头脑灵活、勤快肯干的后生带领村里年轻人,成立了全县第一个农民工程队,一年下来赚了不少钱。

“将来有啥打算?”驻村帮扶干部、高中班主任谢志勇找到了他,“你看村上现在连个村部都没有,多年没有发展一个党员,你是个有为青年,是不是出来担当带个头?”

“我犹豫过,但入党申请书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句话,让我牢记党员必须为集体担当!”张延刚说。

30年来,三个“怕”和“不怕”贯穿了张延刚的村干部生涯。

不怕苦,就怕政策落不实。

上任后,第一次群众大会上,张延刚向乡亲们承诺办三件事:解决吃水、照明和修路。件件都是老百姓心头的大事,也都是棘手的事。

开完会第二天,张延刚就从家里拿出了7400元,去城里买设备。村里男女老少也都不闲着,年轻力壮的下沟里拉石头,年长一些的建池子、修管子,最后只用了6天时间,就把废弃的引水设施修好了,哗啦啦的自来水进村入户。

更加棘手是照明工程。因为缺乏建设资金,张延刚一个人去县里找老区办领导,一堵就是一天。看见这个年轻后生为民办事的执着劲儿,县里拨下来5万元。

“这拉电连工带料5万元肯定不够。”为了省钱,张延刚搭车跑到300多公里外的西安去买材料,“当时县城一卷电线80元,在西安批发一卷只要30元。咱能省一点,群众就少交点。”

“村干部上阵就是个技术工。”为了省工费,张延刚带头,将108根电线杆一根根扛上塬。接着,通村的10公里马路也在大家伙一铲一锹中修了出来……

不怕得罪人,只怕群众富得慢。

“村里穷,根结在于没有啥像样的产业。”经过多方考察,张延刚与村委会一班人决定,发展苹果产业。

黄土高原是苹果的优生区。可上世纪90年代初,对于种惯了小麦玉米和杂粮的辛户村人,这可是新鲜事,一时难以接受。

“支持的人几乎没有,树苗送到门前也没人种。”张延刚说,他索性把村里200亩土地流转起来,先做示范。为了打消群众疑虑,张延刚一边组织村民外出参观,一边邀请果树专家来村讲课,还挨家挨户给群众算账:粮食一斤4毛钱,苹果一斤2毛钱,一亩苹果按产量7000斤算,种一年苹果收入就顶过去种十多年的粮。

终于,有18户村民被打动,拿着树苗种到了地里。

“到1997年,一亩苹果就能收入2200多元,村民一算,收益确实是种粮的十倍。”张延刚说,村里人开始抢着种苹果了。为了扩大种植面积,张延刚还掏了13.5万元买回两台推土机,平整村里的土地,每年新增种植面积三四百亩。

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稳步增长,却卖不上价。张延刚一打听才发现,早前果树种植太密,影响了品质。为了改良,他又拿起锯,将自家果园每亩从55株伐减到14株。

“间伐后,优果率由间伐前的60%提高到了92%,价格上去了,产值更好了。”张延刚说,这回村民都跟着动了起来。辛户村的苹果开始形成品牌,陆续进入广州、上海等一线城市及东南亚国家高端市场。

不怕奉献,就怕小康路上落下人。

“脱贫攻坚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人,我觉得肩上的责任很重。”张延刚说,“带领群众致富,除了不怕得罪人、不怕风险,还要有超前的思想,要懂市场,会调研。”

2016年,宜川多地冰雹灾害天气频繁发生。为此,县上出台了补贴政策,下达了防雹网搭建任务,但很多群众心存忧虑,害怕搭了棚子拿不到补贴。为此,张延刚以个人名义贷款60万元,给群众买了网子。当年,辛户村就搭起了1600亩防雹网,使苹果免遭天灾。

看着同时期做工程的伙伴如今“腰缠万贯”,张延刚说自己从不后悔。“我一个人富了有啥意思?入党誓词里有‘牺牲’两个字,新时代的村干部,就是要不怕奉献,为群众的利益牺牲个人利益。”

今天的辛户村人均年收入已经突破3万元,近一半群众住进了“小别墅”,不少村民还在县城购买了商品房,几乎家家都有小轿车,村里还办起了敬老院。“‘怕’是因为身上有责任,‘不怕’是有党和群众做依靠。”张延刚深情地说。

华为发布全球首款旗舰5G SoC芯片 李楠双眼布满血丝,中韩大战赛前气氛沉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