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青海:护好生态屏障深挖生态潜力
在国务院新闻办9月4日举行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省(区、市)系列新闻发布会上,青海省委书记王建军表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青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王建军举例说,2018年青海省生产总值比1949年增长335倍,地方财政预算收入比1951年增长6821倍。森林覆盖率从不到1%提高到7.26%,蓝绿空间占比超70%。城乡居民收入分别比1978年增长158倍和91倍,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6.9%,人均预期寿命72.05岁。以机场、高铁、高速公路为骨架的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与国内其他省份和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
青海有“大”的价值和“美”的颜值。作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和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青海每年向下游输送600多亿立方米的源头活水,气候调节和物种保有等功能性价值不可估量。”王建军说,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接续储备地,青海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潜在价值巨大,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1200万千瓦,保持着连续15天360小时100%清洁能源供电的世界纪录。
青海作为三江源、祁连山的所在地,担负着我国第一个、全国首批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中的两个试点任务。“青海全省各类自然保护地217处,90%的国土是限制和禁止开发区,湿地面积居全国首位。”王建军说,青海现有林地总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5.3%,可利用天然草场5亿多亩。党的十八大以来,来青海旅游的人数年均增长17.7%,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4.7%。青海将按照“三步走”目标,开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更加美好的明天。
第一步,到2020年,完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构建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基本框架,建成全国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典范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先行区、高原大自然保护展示区、优秀生态文化传承区。
第二步,到2022年,保护和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初步建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
第三步,到2025年,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更加健全,统一的分级管理体制更加完善,保护管理效能明显提高,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自然保护地典范。
青海由于特定的地理条件,地位特殊、省情特殊,属于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任务非常重。对此,青海省省长刘宁表示,青海近年来在脱贫攻坚方面下了不少功夫。精准扶贫,首先是精准识别。青海近年把目标集中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上,识别了52万贫困人口。
刘宁说,在劳务输出方面集中打造“拉面经济”,将青绣中藏绣、盘绣、堆绣等手工刺绣作为劳务输出、产业发展方面的代表;在生态扶贫方面设置草原、湿地、林业生态公益的管护岗位;在易地搬迁扶贫方面,将“十三五”期间计划的搬迁人口全部搬迁完成。
通过不懈努力,目前青海有60%的贫困县已“摘帽”,90%的贫困村已退出,还有85%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今年最大目标就是绝对贫困人口清零,为此制定了清零的行动计划。”刘宁说,青海专门对“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进行支持,同时制定出台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攻坚的衔接政策,相应解决一些相对贫困人口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