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拍“采药救孙”,筹善款不能靠“编故事”

日期:09-04
公益捐赠

原标题:摆拍“采药救孙”,筹善款不能靠“编故事”

公益活动不能扭曲为“编故事大赛”。

摆拍“采药救孙”,筹善款不能靠“编故事”

▲网传文章截图

“何春元踩着晃悠悠的岩石,费力拽着藤蔓(此处指的是药材“米丧藤”),背回家后切断、晾干,赶集时拿去集市上卖,半个月加起来能卖150元左右,顶多能给患有血癌的孙子买1粒药”“如果你想帮助这个家庭,请点击捐款链接……”日前,一组7旬爷爷“采药救孙”的图文故事引发关注。

文章中“悬崖采药”“半月换一粒药”等字眼组合在一起,让不少网友为之动容。感动之余,也有不少人解囊相助。可据红星新闻调查,这个悲情故事却是被刻意制造出来的。

据报道,“采药爷爷”何春元早已不上山采药,也并非在孙子罹患白血病后专门去悬崖“淘金”。故事背后的推动者,是公益机构“上善”和微博博主“马小马”团队,山崖采药的照片也是应推手的指挥摆拍而得。截至9月2日上午11时,已筹集到19万多元,而公益机构“上善”则收取10%作为管理费。

至此,基本可以确认“采药爷爷”的故事又是一次“悲情营销”。但令人矛盾的是,这个故事中,孙子罹患白血病需要筹款救治是真实存在的。因而不少人认为,核心事实并无问题,为考虑传播效果使用一些夸大和渲染情绪的笔法,无伤大雅,反正都是在做善事。

但如果我们将这个事例推广开来,就会发现如果只有依靠“编故事”才能获得关注和帮助,那么事实上,社会救助的门槛也在无形之中被提高了。

从根本上说,公益逻辑与商业运作的逻辑并不相同。商业可以依赖广告营销,但公益活动的对象是爱心。公众对公益活动的信任,是参与公益的重要心理基础。信任来源于真实,用失真的信息去博同情,消耗的是公益的根基。正如那句话所说:信任就像一张纸,皱了,即使抚平,也恢复不了原样。故显然不能任由“摆拍募捐”的短期效应,去抽空公益的长远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推手之所以刻意导演了这么一出悲情故事,与其切身利益不可分割。按照10%的比例收费,这意味着,如果能够达成30万的目标筹款额,他们将获得3万元收入。这种“抽成式公益”很容易导致一些公益机构为了拿到更多提成,刻意夸大事实,甚至借此“绑架”受助者。

在民政部此前发布的《关于基金会等社会组织不得提供公益捐赠回扣有关问题的通知》中,也曾明文规定,社会组织不得在接受的公益捐赠中提取回扣。考虑到这些公益组织要生存,他们可以从中列支成本,但前提是,成本必须用于公益活动产生的费用,其支出情况也要向社会公开,接受监督和评价。

真实和公开是公益的生命线,即便是在后真相时代,公益活动不能扭曲为“编故事大赛”,否则,公益将陷入比拼“编剧”和“导演”的恶性竞争当中。长此以往,公益的信任基础被冲击、民众同情心被透支,求助者和爱心人士都将是受害者。

□伯扬(媒体人)

编辑孟然校对郭利琴

平安里地铁站恢复运营:冒烟扶梯正抢修、站内气味呛鼻 应急管理部:8月自然灾害共造成191人死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