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 ——“守初心、担使命、建千万”青海油田主题采访活动系列报道之五

日期:09-04
青海柴达木盆地

原标题:科技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守初心、担使命、建千万”青海油田主题采访活动系列报道之五

青海油田资源潜力大,柴达木盆地油气资源量70亿吨,并且锂、钾、硼、深层卤水等矿产资源种类众多,储量丰富,然而石油探明率只有19%,天然气探明率只有13%,仍处于勘探早期,展望未来,油气发展前景无限广阔。

如何有效开发利用?这是始终摆在勘探开发者面前的课题。近年来,青海油田公司党委着眼于发挥科技创新这个核心驱动力,广泛开展产业革新、技术协作、发明创造等自主创新实践活动,进一步提升了科技对勘探开发的保障能力。

老油井实现产能新突破

曾几何时,让采油一厂干部职工值得骄傲的是,自从柴达木盆地上有了第一口油井,他们就为青海石油事业立下过汗马功劳,创造过辉煌的时代——

全厂连续24年保持百万吨稳产,累计生产原油3920余万吨,原油产量占青海油田公司总产量的70%以上,一直以来都是青海油田公司主力军,其中,尕斯库勒油田是柴达木盆地发现的第一个亿吨级整装油田,伴随着新中国的脚步成长壮大。

2015年,以尕斯库勒油田为主力油藏的采油一厂稳产难度越来越大,当年产量首次跌破100万吨,此后,产量便以每年4到5万吨速度向下递减。

老区产量下降幅度大、新区产量接替不足,怎么办?要实现青海油田进入千万吨级大油田,采油一厂只能依靠技术突破寻求出路。

面对困境,全厂1400多名干部职工将希望寄托在了开发地质研究所所长舒威的身上。

舒威所在的开发地质研究所,肩负着一厂所辖油藏年度开发方案制定及实施、产能建设、动态监测和项目研究等工作,这些工作开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全厂年度生产任务是否平稳有序完成。

“如果说各采油厂是油田的作战单位,那么研究所就是采油厂的参谋部,为油田开发提供预测、数据支撑等方案,对多年开发的老井,就得通过科技分析手段,对油气储层进行技术革新,使其重新出油。”工程师胡铭寰说到。

8月19日傍晚,正值晚饭时间,采油一厂职工食堂门前人头攒动,位于食堂不远处的一厂研究所内却是一片灯火通明。所长舒威正在和十几名同事为一张图纸展开激烈的讨论,楼下不时有人手拿图纸跑上跑下。

“这会儿食堂人太多,我们多干一会再去吃饭。”

舒威说,同志们都倍感压力,这两年,采油一厂不仅要唱好老井稳产重头戏,控制老井递减,确保稳得住,还要用规模效益建产弥补老井产量的递减。

2017年,研究所展开了大量的数据分析,将新区上产目标锁定在了下盘南区。由于该区块为岩性油藏,长期以来因为技术开采难度较大而止于规模化开采,经过研究,舒威团队计划对该区块油层纵向叠合连片,在平面上整体部署产能建设,与此同时,调整老区井钻,主攻油砂山油田。

该思路一经提出就得到了油田公司相关部门和厂领导的大力支持,通过整体部署产能井67口,当年就贡献新井产量2.65万吨,老油田产量也重上了10万吨,创历史新高。

“这项技术有效破解了制约油藏开发的瓶颈问题,打破了该层系几十年不产油、零星产油的传统认识,对今后油田开发起到积极指导作用。去年,全厂共完成原油产量85.2万吨,产量有增无减,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得益于这种认识,采油一厂加大对科研部门的扶持力度和队伍建设,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目前,开发地质研究所有60多名职工,平均年龄30岁, 90%的人都已是工程师。在培养新员工方面,研究所要求“一个月能做设计,三个月能编月报,半年能选措施,一年能做汇报”的要求,这为采油一厂重回百万吨时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记者了解到,今年,青海油田公司为了解决油田发展面临的重大瓶颈技术难题,投入近1亿元科研经费,按照攻关配套、应用推广、技术储备三个层次,计划开展200多个科技研发项目,干部职工在科研奖励机制下比学赶超,成绩斐然。

技能专家成为第一生产力

从花土沟一路走来,“杨永磊工作室”“史昆工作室”“许正祥创新工作室”,一个个以技能专家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在各个作业区遍地开花,持续发酵,源源不断地为柴达木盆地注入强大生产力。

涩北大漠,青海油田的第二大战场。

走进许正祥创新工作室,一项项创新成果令人目不暇接,数百种大小不一的工程器械琳琅满目。在涩北,许正祥是出了名的“发明家”,从业30年,经他的手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达到30多项,其中13项已获得国家专利。说起他,徒弟张洪涛像打开了话匣子。

张洪涛说,涩北开发初期,天然气是人见人怕的“气老虎”,有一次在台南气田试采中,许正祥和几个同事调节阀门,还没放下手中的管钳,就听一声巨响,顿时尘土飞扬,原来是井口弯头被高压天然气刺穿,地上瞬间出现了一个2米的深坑,大伙第一次尝到了天然气的威力。

“角阀动不动就刺坏,这个问题不解决,以后还怎么工作?”

的确,这些角阀每个价值4000元,几年下来,换下来的阀门堆成了一座山,企业每年因此损失近100万元,此外,换阀门还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一个阀门坏了,需要多人配合几个小时才能更换好,直接影响到工作效率。

听着工友们的抱怨,身为队长兼工程师的许正祥一头扎进了器材室搞起了研究。

翻资料、查数据,他开始对各种高强度耐磨材料进行分析对比,在不同的井站反复试验,一年后,一种由氧化锆材料制作的新型节流装置“高效直角节流器”宣告问世。

由于该技术的发明,许正祥负责的涩北二号采气作业区实现无人值守,达到了自动化开采和集输。2009年,在经过多次改进后,“高效直角节流器”在整个涩北气田推广运用,每年可产生近2000万元综合经济效益,年节约人工及材料成本超过500万元。

“原来多人值守的生产场面早已不复存在,现在一个人在控制室就可以监测到全站每口井的产量、压力等情况。如今,各集气站实现无人值守已经安全运行了12年,师傅的发明太牛了,都快让我们下岗了。”张洪涛笑着说到。

青海油田公司科技管理处负责人介绍说,在多年的发展中,涩北气田通过不断的技术攻关,破解了多项世界技术难题,已占到青海油田勘探开发的半壁江山,尤其是“西藏输气”工程的实施,彻底结束了拉萨市没有天然气的历史,为繁荣西藏经济社会、造福藏区人民群众发挥了重要作用。

8月20日,记者来到位于格尔木市青海油田液化天然气公司,一辆辆液化气罐车整装待发,厂区内管道纵横,安全标示随处可见。

办公室主任吴龙堂说道,青海油田液化天然气公司的建成投产,让拉萨市12万户居民、11个企业用上了天然气,城市气电混用公交车达到213辆。公司坚持做好生产协调、设备维护、车辆调度、科技创新等工作,全力保证西藏供气平稳。

截至目前,该公司在青海省格尔木地区、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分别建成液化工厂、气化站以及多座LNG加气站,累计为西藏平稳供气1.55亿立方米,成为继青藏铁路、输电线路之后铺就的又一条民生“天路”。

忆往昔,八百里瀚海无人烟,看今朝,巍巍钻塔展雄姿!

细数青海油田64载辉煌历程,科技创新始终与油田开发如影相随。今天,处在走向高质量发展时期的青海油田,正在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一系列推进科研攻关与成果转化的组合拳,乘势而上,在世界能源舞台上高唱凯歌。(刘伟)

当好监督执纪的“裁判员”“监督员” 千年运河期待重现“黄金水道”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