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镶上文旅融合“金飘带”

日期:09-02
松花江

原标题:松花江镶上文旅融合“金飘带”

碧波荡漾,歌舞飞扬。入夏以来,行走在傍晚的松花江边,时时闻歌声,处处是舞台,道里区沿江公园筑起一条群众文艺百花齐放的风景线。

为了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今夏,道里区以专业与业余、展示与互动、分享与反馈相融合的创新模式,整合松花江沿线群众文化资源,打造道里区“松花江文化旅游观光带”,掀起文化创城新浪潮。

创新文化载体,延长旅游动线,深化文旅融合,壮大“夜游经济”。据不完全统计,上半年,道里区过夜游客平均停留4.34天,同比增长2.6%,人均消费3850元,同比增长4.76%。

道里区整合文化旅游资源致力打造“松江文化旅游观光带”,进一步扮靓“迷人哈夏”,在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自豪感的同时,创新集成哈尔滨磁吸中外游客的又一经典文旅产品。

“散珠碎玉”穿成风光“项链”

音乐歌舞扮靓“夜色松花江”

一项顶层设计让散落在松花江畔的群众自发性文艺活动穿珠成链,成为“迷人哈夏”的一道新风景线。

漫步在夏夜的松花江畔,步移景换,惊喜连连:旋律优美的交响乐演奏、大气磅礴的红歌联唱、自弹自唱的行吟歌手、热情奔放的民族舞蹈……多姿多彩的群众文艺表演,吸引众多市民、游客驻足观赏。江畔上空飘荡着的旋律让哈尔滨这座音乐之城焕发出浓郁的艺术魅力。

“观众越多,我们演奏的热情就越高。”东方艺术团合唱团指挥余英杰说,“我们在江畔演出10多年了,合唱团由群众自发组成,来了就是演员。现在人数越来越多,平时保持在200人左右,最多时能达到400人。”

73岁的余英杰是从哈车辆厂退休的工程师,他从小学习小提琴,热爱音乐。2004年,余英杰和几个老乐友组成了一个民间乐队,每天到江边来演奏。后来,参与的人越来越多,乐队发展成合唱团,余英杰被大家推选为艺术总监和指挥。

“我们建乐队纯是自发的,就是喜欢玩这个。我在道里区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都没舍得搬家,就是为了能离江边近点。”余英杰说,“但乐队大了也有麻烦,缺服装、搬椅子、存乐器、找电源这些事一直困扰着我们。”

在道里区松花江沿江公园内,像“东方艺术团合唱团”这样的较大规模民间艺术团有10多个,再加上其他规模较小的乐队、演出团队,各种形式的群众演出队有43支。

这些民间乐队演出时间各异、空间分布混乱,位置不固定、服装也不统一,甚至相互之间恶性竞争,影响环境秩序。

对此,年初以来,道里区对散落在松花江沿线的各类群众活动进行调查摸底,对具有一定规模、特色,广受群众欢迎的群众文体团队进行了广泛发动,通过报名筛选,选出14支团队。区委区政府为这些群众团队送服装、送设备、送培训、送指导,让群众演出呈现专业水准,为市民游客呈上高品质、多样化的文化盛宴。

“从今年起,道里区提出打造具有道里文化特色10公里‘松花江文化旅游观光带’的顶层设计。”道里区文化站站长李晓明说,“我们通过整合挖掘松花江沿线群众文化活动资源,设置文化活动互动区域,定时开展文艺演出、音乐教学、工艺品制作等群众参与项目,将东起中东铁路公园、西至松花江公路大桥的沿江地带打造成集休闲、活动、学习、展示于一体的哈尔滨文化旅游新地标。”

“草根文化”升华“冰城经典”

“文旅观光带”成为游客打卡地

7月5日晚,道里区主办的首届哈尔滨市民江畔音乐节在防洪纪念塔广场开幕。

一个个各具特色的团队,一场场精彩绝伦的演出,让松花江畔化身为一条“音乐长廊”——动人的旋律、激扬的歌声、欢快的舞蹈为市民游客奉上丰盛的文化大餐。

“道里区的扶持让我们从草根走上殿堂,整个艺术团都感到振奋。”余英杰说,“区文体旅游局为我们选择了固定的演出位置,解决了晚上演出的光源问题,还派专业人士对我们进行艺术指导,让我们的艺术水准大为提高。”

更让余英杰高兴的是,道里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还为艺术团购买了百余套服装,女士为蓝色连衣裙,男士为白衬衫配黑领结。“现在服装统一了,出场就像专业演出团队一样,大家唱起来更自信了。”余英杰说。

相距余英杰的合唱团不远的是“松花江美女吉特巴舞蹈队”,这是一群由平均年龄60岁的冰城“资深美女”组成的快乐舞队,她们同样是道里区文化扶持的受益者。

“我们2014年就在松花江边跳舞,人数从6个人增加到现在100多人,内容也从最初的水兵舞转型到吉特巴。”舞蹈队的带头人、61岁的龙江橡胶厂退休职工张淑敏说,“我们的舞蹈队老招人了,只要一跳起来,就不断有市民、游客参与进来一起跳。”

张淑敏的舞蹈队也被道里区“收编”,道里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给她们固定了演出位置,购置了66套舞蹈服,还提供了音响存放点,仅此一项每年就省了几百元。

“穿上舞蹈服跳舞,马上从业余变‘专业’了。”张淑敏说,“现在,我们这支‘美女吉特巴舞蹈队’全国闻名,许多外地文化团体都纷纷邀请我们去演出。”

如今,松花江边的群众演出团体已经成为“迷人哈夏”的一张亮丽名片,吸引着络绎不绝的外地游客前来打卡留念。

“哈尔滨不愧是音乐之城,连松花江边的群众文艺表演个个都是国际范儿。”来自江苏的游客李凡生说,“到处是文艺表演的松花江畔真是美不胜收,我被这里的文化气息迷醉了。”

李凡生的感叹是由衷而发,第一次来哈尔滨的他在游览中央大街后,突然在松花江畔发现了这个旅游线路之外的惊喜。“在国内其他城市很少看到这样密集且高水准的民间文艺表演,置身其中,仿佛融入了这个载歌载舞的城市。”李凡生说,“这里的人们豪迈开朗、热爱生活,这座城市充满活力、别具风情。”

“文旅融合”释放“杠杆效应”

整合“道里优势”做大“夜游经济”

初露芳容的“松花江文化旅游观光带”不仅展示出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和谐文明盛世图景,更为道里区延长旅游动线做大“夜游经济”提供了重要支撑。

“道里区的文化旅游资源占到全市的70%以上,如何在原有的基础上挖掘整合,打造新的旅游产品一直是我们思考的课题。”道里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局长孙悦春说,“‘松花江文化旅游观光带’位于中央大街的延长线上,串联起了道里区众多文旅资源,江畔群众艺术活动与老街音乐汇、美女时尚巡游等活动无缝衔接,大大丰富和提高了道里区旅游内涵,成为独具魅力的旅游新产品。”

夜间旅游资源的稀缺一直是哈尔滨旅游的“短板”,“松花江文化旅游观光带”的推出,不仅补足了这一短板,成功培育出回报丰厚的“夜游经济”,还进一步彰显了哈尔滨音乐之城的魅力,提升了广大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自豪感。

据了解,道里区在对松花江沿线的各类群众活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顶层设计包装特色文化活动项目,绘制文化旅游地图,深度开发特色文化旅游观光产品,除颇具盛名的老街音乐汇、老街时尚巡游演出外,还推出凡塔吉亚啤酒花园、群力外滩啤酒嘉年华、国际舞蹈节、群力金河公园流行音乐谷等聚集人气的“夜文化”,实现了道里区“夜景”有看头,“夜游”有去处,增加了游客黏性,形成夜游消费闭环,拉动区域经济和其他产业发展。据不完全统计,道里区过夜游客平均停留4.34天,同比增加2.6%,人均消费3850元,同比增加4.76%。

“松花江文化旅游观光带”通过音乐这一符号,将市民的消夏文化与城市的旅游文化有机结合,为中外游客和市民百姓献上一场文化艺术盛宴,打造了哈尔滨旅游新品牌。

下一步,道里区将加快推进建设“松花江文化旅游观光带”,打造亮丽的沿江游客市民休闲娱乐一体化的景观长廊,树立全景式打造、全季节体验、全地域布局、全业态联动的文化旅游新形象,谱写文旅融合新篇章。

“带土移植”深圳经验 打造“世界一流园区” 东莞市东引运河现场指挥部:年底前内河涌主要超标污染物减排50%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