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教委主任提出三个设问从“时间尽头”讲到“宇宙边缘”开学第一节化学课学生直呼太酷了
昨天,在育才中学多功能厅,一堂面向高一、高二年级的化学课,让学生们直呼“太酷了”。
这堂开学第一课主题是《挑战课本——化学教学中的前沿》,授课老师是市教委主任陆靖。曾在大学任化学专业教授的他站在台前:“我想作为一位化学老师,身体力行地探索如何更好地在主课堂上激发孩子的创新力、想象力。”
三个设问包罗万象
一上来,陆老师提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这个世界大,大到什么程度;小,小到什么程度?第二个问题:这个世界一直在变化,从科学角度来说,这种变化的速度快,快到什么程度;慢,慢到什么程度?第三个问题:科学家眼里的物质多,多到什么程度;少,少到什么程度?
这从“时间尽头”讲到“宇宙边缘”的主题内容,几乎涉及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跟化学有啥关系呢?陆靖老师笑眯眯一句话概括:“我想先讲的,是我们身边的常识。”
举例来说,目前已知的研究中,宇宙的边界距离地球10的26次方米,这是“大”;目前探知的最小的粒子夸克,直径为10的-18次方米。两者相差44个量级。说到快和慢:地球的年龄超过40亿年,这是慢;玉米爆成爆米花的瞬间,是10的-4次方秒;分子运动的速度是每秒1000米,这是快。
“如果要看清楚,化学反应中两个分子的碰撞细节,该怎么办呢?”陆老师发问,他接着说:“已知纳米量级的反应距离一般为10的-9次方米,又知道分子的运动速度,那么除一下,这个时间就是10的-12次方秒。如果科学家要清楚观察状况,在时间上的分辨精度起码需要10的-15次方秒。而今天,科学研究达到的水平,已经在这一要求的基础上,又提高了1000倍。”
鼓励学生挑战课本
高一8班学生邬君毅说:“老师讲的常识,就是已经存在的科学结论,但是科学家们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将纳米级别的机器人、从地面直达空间站的太空电梯、远距离高速位移等曾经在科幻小说中出现的未来,统统纳入探索和创想中,这样的科学太有趣了。”小伙子心里,也留下了下课前陆老师送给他们的一句来自科学话剧的箴言:“科学,不是给出一个永恒存在的真理,而是给永远存在的错误不断地划定着界限。”
一起上课的,还有30多位育才中学的老师。高三物理老师胡蓉后面坐着生物老师,右边坐着化学老师,再旁边是历史老师,他们一边听课一边低声交流。“科学是相通的,我在考虑,把一部分要点搬到高三物理绪论课上。”胡蓉说,在课堂上要更重视过程,鼓励学生挑战课本,有疑惑才会有猜测,有猜测就会去论证,这个探索的过程是研究性学习的本源。
“教育要走向现代化,不仅满足有书读、有学上,更要让孩子读好书、上好学。”陆靖说。对上海教育来说,知识传授方面的水平已经走在前列,要向前发展,应在保持优势的同时,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上有所突破。在拓展型课程、课外研究项目以外,要探索主课堂上耳熟能详的知识点传授过程中,能不能教出创新能力来、蕴育出想象力来。
“我是一个老师,希望能给同学将来的科学之路开启一扇小小的窗户。”化学课最后,陆老师对同学们说,“你们的责任,是让我们的世界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