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北京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罩住5037处地质灾害隐患点
虽然汛期已经进入尾声,但是监控不会停,群测群防网会保持全年监控,突发地质灾害科普宣传工作也会持续加强
新京报讯(记者王纪辛)还有半个月,北京的汛期就要过去了,新京报记者从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地质勘查管理处获悉,截至目前,北京市今年共发生地质灾害19起,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灾后应急处置也已完成。新京报记者采访了地质勘查管理处副处长华金玉,了解关于汛期的相关情况,华金玉说,虽然汛期已经进入尾声,但是对全市5037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控不会停,群测群防网会保持全年监控,突发地质灾害科普宣传工作也会持续加强。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地质勘查管理处副处长华金玉(左一)在密云区太师屯镇流河沟村泥石流灾害治理现场。受访者供图
截至目前,共发生地质灾害19起,无人员伤亡
新京报记者:去年8月11日发生在房山军红路K18+350米处的山体崩塌,现场巨量石块滚落的画面令人震惊,这样的画面提醒我们,地质灾害离我们并不遥远,请问地质灾害在北京呈现哪些特点?
华金玉:地质灾害是地球演化的一种必然过程,主要分缓变性灾害,包括地面沉降、地裂缝;突发性灾害,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灾害多发生在汛期,强降雨是主要诱因。
北京市山区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61%,发生的山体崩塌多数受人为活动影响。由于山区公路建设等活动,山体应力结构随之发生改变,进入汛期,连续强降水天气容易发生山体崩塌等地质灾害。据2014年-2018年突发地质灾害统计数据,全市突发地质灾害以山体崩塌为主,平均每年占比达55%以上,且规模较大的多发生在公路沿线两侧。每年6月1日到9月15日的汛期,道路沿线山体崩塌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突发性较强,严重威胁行人、车辆的生命财产安全。截至目前,北京市今年共发生地质灾害19起,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灾后应急处置已完成。
汛期实行24小时三级值班制
新京报记者:北京地质灾害防治任务艰巨,作为地质灾害应急管理的主责部门,每年汛期会有哪些主要的防灾措施?
华金玉:北京汛期是从6月1日到9月15日,这期间主要是做好值守与应急。一是执行24小时三级值班制(委领导带班、地勘处值班、支撑单位技术人员值班)。二是接受上级部门和领导指示;针对气象和地质条件变化开展会商;极端天气制作气象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产品并按程序推送发布;编报灾情信息并及时报送等工作。三是如若发生灾情,根据灾情级别和上级领导指示及时赶赴现场配合做好处置工作,同时指挥委应急调查队伍开展应急调查工作并督促调查队伍及时提交应急调查报告,为后续工作提供依据。
新京报记者:地质灾害应急的各项措施靠什么有效联动?
华金玉:地质灾害管理体系是一个上下联动的体系。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为做好北京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根本保证;区、镇(街)政府认真履行主体责任,为做好防治工作提供保障;有关部门大力支持,构建了地质防治工作齐抓共管的格局,形成工作合力;群测群防体系发挥作用,有效降低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主动作为,是落实各项防治措施的关键。
应该说,北京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走在全国前列的,但对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的精度、广度、深度,以及监测预警的科技含量还远远不能满足防治工作需要,汛期地质灾害防治仍面临严峻挑战。
地质灾害防治与国土空间规划亟待统筹谋划
新京报记者:地质灾害防治是一个群测群防体系,特别是在山区,每个村都有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他们对地质灾害防治起到哪些作用?
华金玉:群测群防员是地质灾害防治体系的神经末梢,是我国独创的一个地质灾害防御办法。这些群测群防员就是本村人,了解当地地形地貌。
去年成功避免房山区大安山军红路山体崩塌伤到人就是当地的群测群防员及时发现,及时采取断路措施,避免了人员伤亡。2016年8月5日,房山区霞云岭乡庄户台村的一起山体崩塌灾害,也是群测群防员及时发现,及时处置,成功避免当地40名山区村民和游客的人身安全,无一人伤亡。
目前,全市活跃在第一线的群测群防员有1163名。他们非常敬业,风雨无阻,及时捕捉灾害发生前兆,有效避免了灾害对生命财产的威胁。
门头沟区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执行汛期巡查。受访者供图
新京报记者:地质灾害以防为主,目前哪些技术手段在防灾控灾上发挥着作用,还有哪些工作亟待提高?
华金玉:目前来讲,地质灾害成灾规律研究、隐患早期识别和精准预警预报主要运用地面调查、雷达测量、卫星遥感、无人机遥感等技术。
2013年进行过全市1:5万地质灾害调查,尽管这个精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但是采集数据会和群测群防体系结合起来,动员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直接参与地质灾害点的监测和预防,及时捕捉地质灾害发生前兆、灾害体变形、活动信息,迅速发现险情,及时发布预警。
另外,地质灾害防治与国土空间规划亟待统筹谋划,我们正在研究,将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作为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的特殊区域,严格进行规划管控。
新京报记者王纪辛
编辑张树婧校对危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