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绿色发展城市高峰论坛暨第七届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开幕

日期:08-30
深圳国际能源

原标题:2019绿色发展城市高峰论坛暨第七届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开幕

2019绿色发展城市高峰论坛暨第七届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开幕

昨日,2019绿色发展城市高峰论坛暨第七届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开幕。

昨日,2019绿色发展城市高峰论坛暨第七届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在深开幕,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业界精英、专家学者围绕“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发展新机遇新挑战新动能”主题展开对话。国务院参事、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司长任树本,深圳市副市长艾学峰,特级宇航员、全国政协委员杨利伟等嘉宾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艾学峰表示,2018年深圳GDP达2.42万亿元,增长7.6%,万元GDP能耗下降4.2%,全市PM2.5年均浓度降至每立方米26微克。日前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深圳可持续发展先锋的定位,要求深圳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深圳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坚持质量引领、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努力打造安全高效的生产空间、舒适的生活空间,在美丽中国建设中走在最前列,为可持续发展当好先锋,做好示范。

任树本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创新要素聚集,人才储备丰富,国际化水平领先,既有传统产业绿色化的广阔市场,也有培育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的硬件、软件基础。推动大湾区绿色发展既是深耕可持续发展城市群的内在要求,也是打造具有全新影响力的国际创新中心的必要选择。

论坛上,2019年度全球绿色低碳领域蓝天奖举行了颁奖典礼。

深圳有望2020年实现碳排放达峰

昨日,三个关于城市绿色低碳的重大研究项目成果报告,在“2019绿色发展城市高峰论坛暨第七届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集中发布。它们是《基于生态元的全国省市生态资本服务价值核算排序评估报告》《中国绿色低碳城市评价研究报告》《深圳市碳排放达峰和空气质量达标及经济高质量发展达标“三达”研究报告》(下称《深圳市“三达”研究报告》)。

其中,由能源基金会支持,深圳市原副市长、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唐杰教授牵头,多位专家学者组成的课题组完成的《深圳市“三达”研究报告》,首次将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一达”纳入深圳低碳试点城市的研究项目中,得出了“将气候环境变化做好的同时没有过分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成果,同时指出:到2020年,深圳将率先实现碳排放达峰,PM2.5年均浓度将削减至25微克/立方米。

深圳将率先实现碳排放达峰

根据《深圳市“三达”研究报告》,深圳大气污染物和碳排放之间具有同根同源特性,电力、制造业、交通部门是两类排放共同的主要来源,这三个部门合计贡献了市内碳排放总量的87.6%、PM2.5污染的75%,也是协同治理的关键领域。在推动深圳碳排放变化的驱动因素中,能源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最为突出。

报告研究发现,开展碳排放达峰与空气质量达标协同治理,与实现产业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是一致的。深圳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同时,实现了生态环境质量的明显改善,初步探索出一条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同共进的发展道路。分析表明,深圳人口增长和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驱动碳排放增长45.6%,但产业结构升级、能源效率提高发挥显著抑制效应,抑制了35.7%的碳排放增长,将碳排放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9%。

通过实施碳排放和大气污染物排放协同控制,2020年深圳将率先实现碳排放达峰并将PM2.5年均浓度削减至25微克/立方米;2030年深圳人均碳排放将达到全球大中城市的领先水平,PM2.5年均浓度进一步降至17微克/立方米。同时,协同减排和统筹优化还将显著降低城市总体减排成本。

哈工大(深圳)副教授蒋晶晶指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受到信息孤立、管理分割、沟通协商机制欠缺等因素的严重制约,需要进一步研究跨部门、多渠道的信息资源共享,以及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与协调。

深圳碳排放总量处较低水平

深圳作为全国首个碳交易试点城市,近年来在低碳减排方面做出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在成果发布会上,另一项研究报告也多次提到深圳。

由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哈工大(深圳)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中国绿色低碳城市评价研究报告》,对2017年全国169个地级以上城市进行了多维度的评估,并比较了低碳试点城市从2010年启动以来绿色低碳发展的成效变化。

据该研究所研究员庄贵阳介绍,该评价体系的最大特点是通过设置标杆,对城市的每个指标进行定量评分并指数化。研究发现,2017年全国169个主要地级以上城市中,有7个城市达到三星标准(90分及以上);72个城市达到二星标准(80-89);79个城市达到一星标准(70-79);11个城市达到合格水平(60-69)。其中,北京、深圳、厦门分别排名前三。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四大一线城市的碳排放总量排名中,深圳碳排放总量最低。

生态文明建设也可度量考核

《基于“生态元”的全国省市生态资本服务价值核算排序评估报告》,则创新性提出基于“生态元”的生态资本服务价值核算体系。经济学家、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环境与发展合作委员会中方首席顾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说:“绿水青山想要变成金山银山,首先要解决算账问题,为此研究团队构造了基本的核算单位叫‘生态元’。”

据悉,基于“生态元”的生态资本服务价值核算体系,以生态系统的调节服务价值为核算对象,选择太阳能值作为核算量纲,将“生态元”作为核算基本单位,按照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联系分步核算和调整“生态元”价值,运用市场交易方式对核算的“生态元”进行货币化定价。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耕源表示,“生态元”相当于生态系统中流通的货币。未来,一个生态元值多少钱,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形成。“希望继续研究能将其做成软件,例如深圳今后抓生态文明建设,就可以有明确的度量考核数据和抓手,今天有多少生态元,还可以实时显示。”

“澜湄合作”更重绿色低碳发展

昨天举行的低碳城论坛“深系澜湄·绿色低碳发展与合作论坛”上,来自中国、泰国、越南、柬埔寨、缅甸等国家的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围绕“澜湄合作”展开讨论。与会人士认为,澜湄六国山水相连,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同时,需要共同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为各国可持续增长注入强劲动力。

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总干事卢思骋介绍了“澜湄合作”的背景和发展情况。“澜湄合作”是2014年11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17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提出建立的合作机制,参与成员包括中国、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经过近几年努力,各国通过“澜湄合作”,在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果,各国也更重视绿色低碳发展。目前,“澜湄合作”已有坚实基础,除建立了多层次澜湄机制外,还构建了政治安全、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社会人文三大支柱,互联互通、产能、跨境经济、水资源、农业和减贫五大优先领域的“3+5”澜湄框架,形成了“高效务实、项目为本、民生优先”的澜湄模式,并逐步形成了各方对环境保护的共识。

来自澜沧江-湄公河沿岸各国的嘉宾纷纷表达了对加强环境保护的看法。柬埔寨民间社会组织联盟论坛秘书长Pay Sambo表示,“澜湄合作”把合作目标定位在命运共同体建设,并为此作出努力,让各国能更深刻感受到“同饮一江水”的休戚与共,各方应更加重视环境保护与低碳发展。

深圳金融产业试水“绿色金融”

昨天举行的低碳城论坛绿色金融分论坛透露,深圳正从制度设计、标准研究、产品创新、试点申请等方面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建设。

“发展独具深圳特色的绿色金融,服务绿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实体经济,有利于深圳经济发展方式绿色化转型,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为全国绿色金融创新探索提供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何杰表示,深圳积极探索大湾区绿色金融合作,进一步推进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实现粤港澳开放资源融合。

中国人民银行深圳中心支行副行长冯子兴介绍,构建独具深圳特色的绿色金融体系,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实施绿色金融工程,发挥金融对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等绿色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支撑作用,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深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绿色金融服务,促进深圳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人民银行为深圳绿色金融开展了诸多有益探索,如开展绿色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标准的立项工作;参与国际标准组织ISO可持续金融标准术语的制订工作;推出完善“绿票通”业务;优化绿色信贷业绩评价方法,将评价结果纳入MPA考核等。希望找准深圳绿色金融未来的发展目标,探索出具有深圳特色的绿色金融发展路线。

多位绿色低碳、金融产业的专家建议,深圳应把握绿色金融这一战略机遇,从制度设计、标准研究、产品创新、试点申请等方面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利用深圳得天独厚的经济与区位优势,抓住“创新”和“国际”两个关键词,注重创新发展,对标国内外最佳绿色金融实践,创新产品、制度设计,着力破解绿色金融发展的难点与痛点,走出绿色金融发展的“深圳之路”。

论坛上,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总裁葛兴安发布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金融中心城市绿色金融联盟“绿色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实验室”将于10月正式启动的预告。该实验室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金融中心城市绿色金融联盟和深圳市联合组建,旨在探索绿色金融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的创新模式,协力推动全球绿色产业和低碳转型发展。

专家论道能源论坛:以科技创新驱动大湾区能源转型

昨日,第七届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之能源论坛上,国内外能源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为粤港澳大湾区清洁能源发展献计献策。与会专家表示,大湾区能源转型与科技创新密不可分,能源国企有望在转型中起主导作用。

“到2060年,全球新能源的比例将占能源构成的50%以上,成为人类社会未来能源的基石,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将迅速展开,到本世纪中期,人类有望进入清洁能源时代。”国务院原参事石定环表示,作为中国最富有发展前景的地区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在清洁能源的利用上有望发挥科技和区位优势。

在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看来,粤港澳大湾区的能源转型与科技创新是“双轮驱动”的关系。“能源为创新和发展提供源动力,创新又推动能源转型,新的技术将进入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各环节,能源转型将有力支撑创新形成。”

日前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深圳要继续实施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率先建成节水型城市。对此,郭万达为包括深圳在内的大湾区城市提出了关于能源转型的路径思考,“首先是要优化能源结构;其次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三是提升能源科技创新能力。”

在能源转型过程中,能源国企有望发挥重要作用。深圳能源集团总裁李英峰表示,能源集团将聚焦深圳核心区域,逐步推进樟洋电厂二期、东部电厂二期和光明燃机电厂等清洁、高效天然气电厂项目,推动产业结构进一步绿色化、低碳化。

谢某被杀案周凯旋判死刑:因两年前的口角行凶 第四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公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