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钟连盛不为繁华易匠心
新京报我们视频出品
钟连盛 1962年生于北京,满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北京市特级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现任北京市珐琅厂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兼总工艺美术师。
新京报记者彭子洋摄
【匠心阐述】
匠心对钟连盛来说,是用自己的四十年光阴和岁月铸就的,“择一事终一生”是他在采访中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他说:“钱美华大师遵循恩师遗嘱,为景泰蓝事业奉献一生,这对我影响非常大。执着敬业、一丝不苟、追求创新的精神,也是我对大师们的承诺,我也经常会这样教育徒弟。我们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们必须择一事终一生、干一行爱一行。”
【匠人美学】
钟连盛治艺严谨,技艺全面,作品清新细腻精致、风格秀美典雅独特,主张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因此在开发创作中始终倡导简约、抽象、现代的设计理念,作品具有鲜明的现代感和时代气息。
15岁初见景泰蓝从此“择一事终一生”
最初接触景泰蓝,钟连盛只是源于一个很简单的原因:喜欢画画。1978年恢复高考,钟连盛与很多热爱美术的学生考进北京珐琅厂技校。国画的人物山水花鸟、素描速写、图案设计,到专业的景泰蓝设计……3年的学习让钟连盛打下非常坚实的美术基础。但当时专业书籍十分缺少,老师想尽办法给学生设计课程。景泰蓝的设计要求对中国传统图案、对青铜器、陶器、漆器、瓷器有深入了解,老师就带着大家去故宫里临摹,青铜器馆、陶瓷馆、珍宝馆都成了学生们的教室。“回来之后,到不同地方临摹的同学把临摹的材料再一起整理,互相交流分享。”
600多年的景泰蓝技艺几起几落,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包括景泰蓝在内的很多工艺几近人绝技亡。钟连盛的恩师钱美华经常会对人们讲起梁思成和林徽因先生抢救景泰蓝的故事:一个周末,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北京海王村旧古玩摊游逛,被一只景泰蓝花瓶吸引住了。摊主见他们很喜欢,便说:“二位先生还是有眼力的,这是正宗老天利的景泰蓝,别处你见不到了。就是老天利这家大字号,也撑不住快关张了。北京的景泰蓝热闹了几百年,到这会儿算是快绝根了。”这引起了梁思成和林徽因对景泰蓝的关注。当时的景泰蓝作坊,大的不过二三十人,小的只有两三人而已,工人多在低矮、昏暗的作坊从事手工操作。经过多次走访调研,梁思成和林徽因决定成立美术小组抢救景泰蓝。当时,刚从浙江美院(今中国美术学院)毕业的23岁的钱美华,进入清华大学深造,师从林徽因主研工艺美术,与常沙娜、孙君莲一起加入了保护景泰蓝的美术小组。
钟连盛告诉记者,钱美华大师那时住在崇文门的宿舍,距离清华大学很远,梁思成先生就推荐她平时多到当时在故宫任研究员的沈从文处学习。“沈从文对景泰蓝很有研究,他鼓励说中国是金属工艺最成熟的国家,历史上留下的宝贝很多,要创作就要多临摹。”于是钱美华就一头扎进故宫的库房,让人从外面把门反锁,带着干粮和水,一进去就是一整天。冬天冷得连笔头都冻住了,在嘴里呵呵气继续画。
钟连盛说,景泰蓝技艺的传承、保留、发展,是几代人付出的青春和毕生的心血。15岁的钟连盛、23岁的钱美华,在资料缺乏的情况下,在故宫的库房里、九龙壁前临摹图案……因为热爱,不同的时间轴上的两代大师在这里开始了“择一事终一生”的起点。
练掐丝指甲出淤血最大奖励是把“好镊子”
从技校毕业,钟连盛被分配到珐琅厂的掐丝车间的青年班工作。那时候景泰蓝出口创汇,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是珐琅厂最兴盛、人最多的时候。“那时候珐琅厂1800多人,一个掐丝车间就有将近200人。”钟连盛回忆,“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真正的景泰蓝制作车间,车间、楼道、厂区都是一派红火景象,到处都是堆得像山一样的景泰蓝成品、半成品,那种氛围非常震撼。所有工人和师傅一起热火朝天地大干,到处是一种要为了国家出口创汇做贡献的特别投入的氛围,现在想起来还历历在目。”
掐丝是景泰蓝的一道重要制作工序,铜胎掐丝就是要用铜丝作为画笔,来表现出人物花鸟等图案。而且是几根铜丝摽在一起,去表现花卉的枝叶、鸟兽的形态、人物的五官等各种精细的翻转折叠。“一手拿着镊子,另一只手用指甲死死地顶着,经常做完了一看大拇指都淤血了。但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了解工具和材料的特性。”钟连盛告诉记者,技校学生实习使用的镊子是批量生产的,很细,用一段时间镊子尖儿就分叉了。“进厂一看,老师傅的工具都特别棒,而且老师傅对工具非常爱惜,休息或者下班了,都非常认真地收在抽屉里。”镊子的钢尖特别细,怕摔,“徒弟想看看,师傅都反复叮嘱‘拿好了、别掉了’。我就特别梦想能有这么一把好镊子。”后来钟连盛参加技术比赛,得了好成绩,车间主任对技校的老校长夸“技校的学生就是不一样”。钟连盛回忆,当时的奖励,就是终于拿到了一把师傅用的好镊子。
不忘恩师嘱托爱与责任无法割舍
那时候,钱美华大师是北京珐琅厂的第一任总工。钟连盛和很多刚刚工作的年轻人都特别喜欢偷偷跑到二楼的总工室,去看钱大师做设计,看她在大画板的设计图纸上用水粉涂颜色。
钟连盛告诉记者,以前的景泰蓝作坊都是口传心授,“有的老师傅擅长花鸟,有的擅长龙怪,有的擅长人物,徒弟跟着一个师傅只能擅长一种,钱美华大师任总工后,景泰蓝的生产进入图纸化,对人才的培养更加全面。”
到了2002年钟连盛任总工的时候,钱美华大师已经退休,但景泰蓝艺术依然是她生命的全部。“我那会儿经常会接到钱美华大师的电话:小钟啊,北京画院、美术馆有个展览,我觉得很好,对咱们设计人员会有启发,你可以组织大家去看看。”钱美华是浙江人,个子不高的她有时候还会骑着大28车到珐琅厂,把她看的展览折页、在家整理的过去的设计稿文稿和搜集的各种图案装饰,拿来到办公室复印,给厂里留样。
将过去设计的草图完成,了却钱美华大师的心愿。2005年,钟连盛和同事们一起,将钱美华大师的“和平颂宝鉴”从设计稿变成景泰蓝精品,献给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2008年,钱美华大师旧稿中的“和平尊”也在钟连盛等人的努力下,成为2009年祖国60华诞的献礼作品,获得北京传统工艺美术展的金奖。
现在,这件钱美华大师的收官之作就收藏在北京珐琅厂的景泰蓝艺术博物馆里,钟连盛经常会走到这里静静地待一会儿。“钱大师告诉我,1955年的一天,梁思成先生给她打电话,说到同仁医院看看林先生吧。她推开病房的门,看到林徽因先生那时候身上插满了管子,每说一句话,管子都会跟着颤。临终时她还在问钱美华工作、创作的情况,鼓励她继续弘扬景泰蓝艺术。‘景泰蓝是国宝,不要在新中国失传。’是她留给钱美华大师最后的话。”
计划经济时代,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景泰蓝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出口创汇做出巨大贡献。但随着改革开放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包括外贸体制的转变,让北京珐琅厂再次陷入低潮期:以前是外贸公司下订单“统购包销”,珐琅厂只管生产。但多年的出口,海外市场趋于饱和。而当时的国内对于不是生活必需品的景泰蓝等消费能力几乎为零,全国的工艺美术行业都陷入低潮。
“整个企业处于萎缩状态,2002年企业转制,形势并不好,职工也开始分流。”曾经让钟连盛震撼的1800人的大厂最后只剩下了六七百人。“我们当年一起在技校学习、到厂工作的31个同学已经陆续离开珐琅厂。那时候很多同学叫我出来干,比如装饰装潢公司和设计公司。老国企收入很低,他们都给我开出三四倍的薪水。但我一直觉得我干了这么多年,喜爱和责任,我都无法割舍。”
景泰蓝融入室内装饰创新传统技艺走进生活
在景泰蓝博物馆里,可以看到各个时期的景泰蓝艺术珍品,形象地展示了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几代人的不断开拓、创新。景泰蓝也从皇家赏玩的器皿进入人们的生活,开始实际应用到室内外的建筑装饰中。“很多人来参观就问,珐琅厂、景泰蓝,是不是和景德镇的瓷器一样?这也让我们深深地感到要让景泰蓝这项非遗更加深入人心,就要让更多的人看到、了解。”从首都国际机场专机楼的室内建筑装饰到昆泰嘉华酒店的室外喷水池,景泰蓝从皇家御用创新成为现代装饰,走进人们的生活。
2014年APEC峰会的雁栖湖国际会都集贤厅内,18个大型景泰蓝斗拱又成为景泰蓝创新之路上的里程碑。钟连盛和珐琅厂的设计师面对如此大型的景泰蓝制作经历了反复的试验:体积过大,只能分体单件制作、最后组装。但即使分件,一个件也要1米多,而且斗拱的结构与平时制作的瓶子完全不同,铜胎即使再严格打造,但是经过点蓝烧蓝数道工艺,不可避免地会有膨胀……钟连盛组织了各道工序的老技师一起研讨,最后终于用“火里求才”的景泰蓝制作工艺,让29个零件完成了木质榫卯般精密的严丝合缝。
培养徒弟成大师为景泰蓝奉献一生是不变承诺
如今在珐琅厂里,钟连盛大部分时间还是在车间,一趟趟的在制胎、掐丝、点蓝的作业线上巡视,一个工位一个工位地看。最近在北京珐琅厂开启的“夜场”中,经常能看到钟连盛手把手地教孩子点蓝。“希望能有更多人接触、认识、喜爱景泰蓝,这门技艺才不会失传。”
“钱美华大师遵循恩师遗嘱,为景泰蓝事业奉献一生,这对我影响非常大。执着敬业、一丝不苟、追求创新的精神,也是我对大师们的承诺,我也经常会这样教育徒弟。我们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们必须择一事终一生、干一行爱一行。”钟连盛说,这些年最让自己骄傲的就是很多徒弟现在已经成为了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在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也获得了很好的成绩,很多重点的作品、“国礼”级的作品也都是自己与年轻人合作完成的,新一代的景泰蓝技师们已经成长起来。
【匠人心语】
新京报:什么时候是你最艰难的时候?能够坚持下去的原因是什么?
钟连盛:最艰难的时候大概是上世纪90年代,那时候是珐琅厂、甚至整个工艺美术行业的低潮时期。能坚持下去的原因最重要的还是我对景泰蓝从内心的喜爱,到现在为止,景泰蓝都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
新京报:你希望未来还能取得怎样的成就?对未来有怎样的期待?
钟连盛:艺无止境,未来还是要不断地创作。我看到现在的年轻人就像看到当时的自己,我会把我的经验不断地传授、指导,把景泰蓝工艺不断地延续下去,这也是几代人的愿望。
新京报:在你的生活和工作中,哪些东西是一直坚守的?
钟连盛:创新理念。创新很难,从传统工艺传承发展到现在,我们的造型、图案已经非常丰富,从题材上想要有创新的创作很难。我直到现在比如去公园、去看展览,都会注意细小的地方,引起灵感的东西绝不放过,“创新”是贯穿在头脑中的一根不能放松的弦。
新京报:你觉得你获得的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钟连盛:作品经过反复的设计、打磨后,最终呈现的时候是最快乐的。景泰蓝的制作绝对不是我一个人可以完成的,是集体合作的结果,最后作品成功的呈现,是我、也是所有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最开心的时刻。
【匠心记忆】
1984年,学生时期的钟连盛。
2005年,钟连盛与钱美华大师。
2014年,钟连盛为北京APEC会议雁栖湖国际会都大兴景泰蓝装饰斗拱进行了工程设计和指导监制。
2015年,钟连盛指导北京服装学院研究生进行景泰蓝点蓝。
2016年,钟连盛设计制作了中国政府赠送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景泰蓝《盛世欢歌》大赏瓶。
2016年,钟连盛设计制作了中国政府赠送国际经济论坛的景泰蓝《四面方尊》大型赏瓶。
2017年,钟连盛代表北京珐琅厂受邀参加澳门“一带一路”系列文化展演。
新京报记者王萍
图受访者供图(除署名外)
编辑彭雅莉校对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