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没病也赖床不走:健康扶贫先要扶起“心智健康度”
没病也赖床不走,贫困户免费医疗别助长“薅羊毛”。
▲资料图。图文无关。
谈起医院,绝大多数人都“敬而远之”。但偏偏有些人,成小病大治的“伪患者”、赖床不走的“钉子户”,连医生都无可奈何。为什么?答案很简单:不花钱。
“一些贫困户认为病房条件好,水电费也不用给,有专家又安全,发病了还有医院兜着,比养老院都舒服。”据半月谈报道,近日在四川、贵州、甘肃等地多个农村贫困地区走访了解到,部分地区落实“贫困户在县城内住院治疗零支付”政策后,小病大治、门诊病住院治、浪费医疗资源情况并不鲜见。
这种现象无疑将部分基层的扶贫推入两难境地:一方面,因病致贫返贫,是扶贫工作较难啃的硬骨头,只有加大健康扶贫力度,甚至对部分贫困家庭进行医疗方面的托底保障,方能如期完成扶贫任务。另一方面,给予贫困患者过多保障,医疗费用大包大揽,也会出现无病找病、小病大养等现象,扶贫资金没有用在刀刃上,医保基金也出现很大浪费。
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又面临两难选择。有观点认为,应加大对过度诊疗或骗保行为的打击,减少借机揩油的行为——此举是针对钻空子的人。也有观点认为,应该检讨的是扶贫政策,因为政策上有空子可钻,就难免会出现钻空子的人——这针对的是“空子”本身。
可以预见,打击过度诊疗和骗保,能收到效果,遏制乱象。但其效果恐怕也有天花板:那些明显的过度诊疗与骗保行为还好打击,有些隐藏很深也有模糊性的行为则难说。如果事不避细每个病历都要详查一遍,恐怕又要承担高额成本。
因此,对小病大治、骗保的事后打击仍属治标,只有通过制度与规则设计堵死空子,才是治本之策。
应该看到,在目前的现实背景下,个别地区实行的医疗费用完全包干,是违背保障的初衷和规律的,也是免费医疗难以为继的主要原因。
费用分担机制才符合正常的保障规律,大幅提高贫困家庭的医保报销比例,这样操作没有问题。但提高比例不等于大包大揽,只有让贫困患者承担一定比例的、可以承受的费用,才能引起他们的重视,防止浪费。
健康扶贫采取“费用全包干”的办法不妥当,这倒不是说,就得让那些看不起病的贫困户“没条件也要承担”——那种全兜底性措施应是“绿色通道”,而非不加区分的“大道”,应有严格的适用条件而不是乱派福利。
毕竟,无论是医保资金还是扶贫资金,都极为宝贵,由不得半点浪费。部分贫困户赖在医院不走,就可能堵住真正需要就医的民众。到头来,宝贵的扶贫和医保资金成了“谁脸皮厚谁沾光多”,未免有失公平。
某种意义上,健康扶贫也要跟“扶志”结合,首先要扶起的就是“心智健康度”。而医疗费用包干的举措显然无益于此,也值得在政策设计的层面加以优化。
□罗志华(医生)
编辑孟然校对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