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昆:做一名懂技术的采油工——“守初心、担使命、建千万”青海油田主题采访活动系列报道之二

日期:08-29
青海

原标题:史昆:做一名懂技术的采油工——“守初心、担使命、建千万”青海油田主题采访活动系列报道之二

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市花土沟镇一路向东,记者来到了油砂山下的青海油田采油一厂尕斯第一采油作业区,在这里见到了“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史昆。

走进史昆的工作室,一眼就能看到挂满墙壁的荣誉证书,还有屋中各式各样的创新发明,“每件发明背后都有一个自己的故事。”这位皮肤黝黑,头戴红色安全帽、身穿红色工衣的油田汉子说:“25年前,我还只是个普通的采油工人,靠着一步一个脚印钻研创新,才成为了集团公司的技能专家。”

1994年,17岁的史昆从青海石油管理局技工学校毕业后来到了尕斯库勒湖畔的花土沟。“刚来采油一厂的头两年,我完全可以说是一个‘小白’,在师傅的带教下,我从采油设备工作原理、生产工艺流程等理论知识学起,逐渐掌握了岗位技能操作要领。”史昆回忆说。

为了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史昆报名参加了采油一厂第十届岗位工人技术竞赛,虽然取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绩,但他心中依然还是留下了遗憾——只有前三名才有参加集团公司技能竞赛的机会,从那时起,史昆便立志要做“一名懂技术的采油工”。

“那次的技术竞赛就像是我成长道路上的一块酵母。”史昆说,之后,自己投入了大量精力钻研磨炼技术,年年都在技能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功夫不负有心人,2011年他获得了青海省“技术状元”的称号,次年,采油一厂在尕斯第一采油作业区成立了“采油状元史昆工作室”。

“很久以来,一线工人们在生产过程中面临着许多不方便、不安全、不环保的问题,为了充分发挥状元工作室的作用,我决心带领团队攻克这些多年未决的难题。”史昆说:“最初有11名志同道合的工人加入了团队。”

柴达木盆地的冬季寒冷漫长,低温经常使取样口冻堵,史昆观察到,采油工人一大早都会提着一壶热水去井上先解冻、再取样,十分影响效率。于是,他带头设计了工作室的第一项发明:防冻取样放空阀,有了这个小小的防冻阀,冬季生产的取样、放空工作就不再麻烦,不仅减少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还消除了安全隐患。

第一炮的打响,更加激发了史昆的创新激情,为了更快地将创意变为实物,他通过一年自学,掌握了三维制图软件和3D打印机的使用。

“史昆经常会向我们征集生产难题,新发明投入后,他也会及时来倾听改进意见。”50岁的一线工人杨义德在油田工作了半辈子,他觉得史昆的发明是实实在在为工人们解决问题,“就像史昆发明偏心井口转动扳手以后,我们不再用沉重管钳来转动偏心井,既省力、也不再担心会折断伤人。”

“让复杂的事情变简单,再简单的事也要用心做。”采访中,史昆屡次提到了自己的创新理念。工作室里摆放的每一件发明,都可以说是他精心“雕琢”的作品,为了达到最好的使用效果,前后修改个五六版都是常事。

2019年1月,史昆工作室被中国石油集团公司认定为“史昆采油技能专家工作室”,在领头羊史昆的带动下,如今,工作室已发展到了77名成员,累计开展的91项创新项目中,有30多项创新成果获得奖励,取得了6项专利,成果应用推广后累计降本增效近700万元。

“油田公司为高技术人才的培养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我自己就是从技能竞赛这个平台成长起来的,所以有责任带动更多的青年员工走上技能人才的道路。”史昆坦言,感觉肩上的责任更大了,担子也更重了。

史昆陆续通过“名师带高徒”“跨企业师带徒”等活动,“传帮带”12名徒弟,其中2人获聘为油田公司技能专家,2人获聘为油田首席技师,还有的走上技术管理岗位,成长为生产管理干部。

徒弟朱怀超同样也是工作室的成员,在师傅的言传身教下,32岁的他已从一名操作工成长成为了技术员,“史老师总是对我们说‘艺多不压身’,鼓励我们掌握更多的新技能、新技术,有些可能一时应用不到生产当中,但却为我后来的创新工作增益良多。”朱怀超说:“在他的影响下,工作室成员间比、学、赶、帮、超的习惯也已蔚然成风。”

“个人的能力水平再高,放到企业的发展洪流中都是微不足道的,只有将一人强变成万人强才是工人职业生涯的最大宽度。”近年来,史昆还围绕采油的基础知识开展培训课堂,为员工教业务、传技能、作示范,累计完成培训近2000人次。

如今的史昆虽然已经荣誉加身,但他说自己还是那个“一名懂技术的采油工”,未来,他还将带领这支攻坚克难的团队奋战在戈壁,凭借石油人对工作执着,发挥石油人为油而战的精神,继续专注解决一线生产难题,努力为油田培养一支高技术人才队伍。(莫昌伟)

“三个百千”行动绿化城乡 龙羊峡,特色小镇渐入佳境——走进高原特色小镇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