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扶贫在宁夏:当地老人说,没见过谷子这样种这样长

日期:08-28
宁夏宁夏回族自治区

原标题:科技扶贫在宁夏:当地老人说,没见过谷子这样种这样长

因为“科技支宁”东西部合作科技扶贫项目,中卫市海原县王塘村实现了“糜子亩产150公斤以上,谷子亩产300公斤以上”的目标

新京报讯(见习记者张一川)一条重要的中国地理分界线几乎贴着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海原县的南部县界而过。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于大兴安岭发端,经张家口,穿宁夏中南部而过,抵兰州、拉萨,直至喜马拉雅山东南端。这条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分界线,划分了中国的森林植被区与草原植被区、种植业与畜牧业、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

海原县贾塘乡王塘村就在这条线的北面,“年降水量350毫米左右”,王塘村村民田进财说,因为气候干旱,当地农谚都说“针插胡麻卧牛谷”,意思是胡麻要密种,但谷子间的缝隙,要能躺下一头牛。

“有雨水了,一亩地一年收入个一百来块钱,要是没有雨水,种子钱都丢了。”

科技扶贫在宁夏:当地老人说,没见过谷子这样种这样长

一望无际的田地里,两名务工妇女正在劳作。张一川摄

东部技术西部落地

田进财记得,在“科技支宁”东西部合作科技扶贫项目落户之前,村里的土地“基本上都撂荒了”。“一家子人就七八亩地,一年下来七八百、一千块,老百姓不愿意种田。”

2017年3月,科技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提出建立“科技支宁”东西部合作长效机制。5月,科技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发布通知,要求北京、天津、江苏等东部省市科技部门及相关机构,“组织科技园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服务机构等单位”,“加快东部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向宁夏转移转化”。

海原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孙占宏介绍,2018年3月,山西农科院、宁夏农科院和宁夏大学的专家服务团,进驻深度贫困区中的王塘村调研。“亲自干着呢,从品种引进,到种植,专家都全程跟踪,全程参与。”孙占宏说。

调研过后,“六盘山特困区小杂粮精准扶贫技术集成示范”的项目牌立在王塘村的地头。

孙占宏介绍,在这一实验基地中,采用了渗水地膜波浪式机械穴播、测土配方施肥、新品种引进、病虫害生物防治与农药施用相结合等技术。这其中,最为关键的即是由山西农科院专家带来的“渗水地膜波浪式机械穴播技术”。

这一技术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渗水地膜”的使用。据《山西日报》报道,可使雨水下渗又能防止雨水蒸发,同时采用可降解材料制作,“在使用6个月以后逐渐降解分化,不会对土壤形成污染。”山西省农科院研究员姚建民在接受采访时说。其二则是配合专用穴播机进行机械化精量覆膜播种。《山西日报》报道称,姚建民团队研发的专用穴播机,可实现一膜四行波浪形全覆盖,与普通地膜一膜两行半覆盖对比,产量翻倍。

科技扶贫在宁夏:当地老人说,没见过谷子这样种这样长

应用了渗水地膜波浪式机械穴播技术的田地,谷子间间隙比之前的“能躺下一头牛”,缩小了一半以上。张一川摄

“精量穴播,既节约了种子,又能保证整个土壤的水分,很好地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求。”孙占宏说。

另一方面,王塘村海拔1700多米,“有些品种在咱们这成熟不了,通过这个技术,年积温能提高300个单位,好多品种就能成熟了。”田进财说。

解决了农作物的缺水和积温问题,该项目希望能在王塘村实现“糜子亩产150公斤以上,谷子亩产300公斤以上”,“亩收入增加500元左右,亩产值超千元”的目标。

新技术让亩产翻两番

而现实结果,甚至远远超过了项目牌上的宣告。

“过去能达到二三百斤都是非常好了,我们现在的谷子,一亩地能达到400到500公斤。”孙占宏说。

田进财则更为高兴:“去年谷子产量打破地域历史纪录,亩产646公斤。”

科技扶贫在宁夏:当地老人说,没见过谷子这样种这样长

田进财展示颗粒饱满的谷穗。张一川摄

2015年,在原来农业合作社的基础上,田进财成立了宁夏锦彩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首先做的是种草养牛相结合的畜牧产业。在专家服务团将王塘村确定为小杂粮实验基地后,2018年,田进财的公司流转承包了1113亩田地。

“去年咱们用机械种的时候,当地百姓不认可这个,谁见过这样种谷子的?种下以后,六七十岁的老年人过来看,哎呀,活了这么多岁数,就没见过谷子是这样种的,这样长的。”田进财说,经过一年试验,今年村民纷纷要把土地流转给他的公司种植。

今年,田进财的公司通过土地入股、土地流转等方式,在贾塘村和王塘村分别种植了1050亩和5150亩田地,而王塘村全部田地一共不到1.1万亩。

一亩220元的土地流转费,甚至比过去村民自己种田的收入还高一点,同时,政府也给予田进财的公司一亩地150元到200元的补贴;而土地入股则是今年才开始的方式,最终根据收益,给村民们分红。

更为重要的是,土地入股、流转之后,腾出了劳动力,村民们可以在家中养牛、出去务工,或者干脆就在田进财承包的田里务工。

今年播种时,田进财雇了四十多台机器,“一台一天能种50亩”。田里还有几十人务工,包括2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最多的时候有156人”。在田里务工,一人一天的工资是100元。去年,田进财的公司发放了16万多元的工资,今年估计要发差不多60万元。

孙占宏估计,“谷子一斤能卖3块多,一亩地就是3000多块钱。”2018年,1113亩的试验田能给田进财的公司带来70多万盈利。

孙占宏跟他打趣道:“你这个名字取得好啊,从田里头挖掘财富。”

地域特色提升附加值

在田进财看来,政府的其他补贴,都不如引进的技术最实在、最有效,“内蒙古阿左旗、陕北都来咱这儿学习。”

“生态环境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点之别。”2018年,在宁夏接受当地媒体采访的姚建民说,宁南山区干旱低温的气候特点虽然影响产量,但也有利于营养成分积累。利用渗水地膜穴播技术,能抵御干旱低温气候带来的减产威胁。

孙占宏介绍,目前海原县已经有12万亩田应用了这些适合当地海拔、气候条件的种植技术。

不仅如此,拥有富硒土壤(每千克土壤含硒量0.175毫克以上)的海原县,“如何实现富硒土壤转化为富硒农产品,是我们打造有机农业的一个路径。”孙占宏说,目前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再用一些富硒的肥料,完全能够保证农作物和农产品达到富硒标准,“我们的农产品现在深受市场青睐”。

科技扶贫在宁夏:当地老人说,没见过谷子这样种这样长

海原县的特色农产品,“富硒小杂粮”。张一川摄

此外,海原县还计划围绕“西海固”这一公用区域品牌,邀请专业设计公司进行包装设计,“通过品牌塑造,来提升特色农产品市场附加值,让老百姓种的特色农产品能够卖出好价钱。”孙占宏说。

田进财透露,他们今年正在建设一个年加工5000吨的小杂粮加工厂,“政府鼓励产业链持续性做下去,给了我们一些补贴”。

六盘山余脉南华山脚下,被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分在半干旱、草原植被、畜牧业和游牧文明地区的海原县,被国家评定为深度贫困地区的海原县,通过适宜技术的应用,重新定义了自己所属的“地区”。

随着深加工产业链建设和区域公用品牌的打造,孙占宏相信,“我们全县以小杂粮为主的特色农产品一定会有好的发展”。

新京报见习记者张一川

编辑张树婧校对危卓

高一男生手指被卡讲台孔洞 消防员询问原因后哭笑不得 国务院:决定再取消一批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