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得奖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享受什么奖都没有的状态

日期:08-27
冈底斯的诱惑程永新

原标题:马原:得奖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享受什么奖都没有的状态

海明威的作品在哪种程度上影响了马原?文学要追求真实吗?作为先锋作家,马原如何处理文学的先锋性和写实性?8月16日,马原、程永新、宁肯和曹元勇在“马原藏区小说精品系列”新书分享会上,与大家探讨了这些话题。

撰稿丨徐悦东

“有几个人读完过意识流的几部著作?搞文学的人也没有几个人读完。”马原认为,19世纪这个文学的黄金世纪之后,也就是20世纪初,有些作家开始给文学“加载”,让文学变成心理学的另一个分支。而海明威的意义就在于,他像板斧一样,把过载的文学巨树修剪干净。因此,马原一直将海明威视作他的第一位老师。

说起先锋作家的作品,许多读者可能首先想到晦涩难懂、注重形式等特征。作为先锋作家,马原的叙事圈套非常具有先锋性,但是,他也没有放弃文学对真实的追求,他的写实功力是许多先锋作家所不具备的。那么,海明威的作品在哪种程度上影响了马原?马原的文学真实观是怎么样的?8月16日,在“马原藏区小说精品系列”新书分享会里,作家马原、《收获》杂志的主编程永新、作家宁肯和浙江文艺出版社上海分社社长曹元勇在思南文学之家与大家谈了谈马原小说的意义和价值。

马原:得奖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享受什么奖都没有的状态

《拉萨河女神》,马原著,可以文化丨浙江文艺出版社2019年7月版。

马原就像他笔下《冈底斯的诱惑》里的那个野人

最近,宁肯在重读马原的作品。这次重读,宁肯最大的感受就是,马原当年那种横空出世的感觉依然没有消失。马原作品的生命力和气质,放在今天依然非常杰出。宁肯认为,马原短篇小说的张力和含蓄,完全可以跟海明威媲美,甚至有些小说超过了海明威。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文学刚刚摆脱“三突出”、高大全这些让文学成为政治工具的窠臼,进入了一个非常写实的阶段。就像恩格斯所说,作家在小说里越隐蔽越好。因为这样才能最真实,只有越隐蔽才越客观。这当然是相当大的进步,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学非常重要的指标。但是如何认识真实,实际上是非常复杂的问题。真实不是那么容易获得的,表达真实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如果仅有一种表达真实的方式统治我们的认识,这将是非常糟糕的世界。

马原:得奖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享受什么奖都没有的状态

《冈底斯的诱惑》,马原著,可以文化丨浙江文艺出版社2019年7月版。

1984年,马原的作品横空出世,他上来就告诉读者,他在写小说。作者不但不隐蔽,还大张旗鼓地站了起来,这一点打破了当时小说界的窠臼。马原的小说不仅是一个姿态,而且他找到了讲故事的方式,这种方式对他如何写小说带来极大的变化。宁肯当年读马原的作品,就觉得马原像文学

(作品里)

的外星人一样,很像他在《冈底斯的诱惑》里写的那个野人。在当时的情况下,别人还在地上走,马原一下就飞了起来。

马原的作品兼具先锋性和写实性

对于大众来说,一谈到先锋小说,大家想起的是虚无缥缈、不怎么接地气、晦涩难懂、不写实等特征。宁肯认为,在很大程度上,这种印象最早是由几个小说家建立起来的,比如韩少功的寻根文学,还有孙甘露具有颠覆性的小说等。这些作品都比较飘忽,时代背景都非常虚化。其实,这在某种意义上限制了读者对先锋小说的认识。

宁肯认为,在这批先锋作家里,马原毫无疑问是最先锋的。而且马原的写实成就是其他先锋小说家很难达到的。马原之所以能屹立在文坛四十年,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是因为他的作品兼具先锋性和写实性。

比如,马原的《拉萨河女神》几乎就像非虚构作品,也几乎可以把它当成一篇散文来读。当读者把它与其他散文放在一起比的时候会发现,它又不是散文,因为它很写实,刻画得非常细致,写的是我们生活中的场景和身边的事。马原不写一些虚无缥缈的传奇人物。而且,小说里所有细节都非常真实。马原先锋的叙述圈套,让大家都忽略了他的写实能力。马原的先锋之所以能成功,也和他的写实功底有关。没有写实,先锋就像雾一样,而马原的先锋性,就像雾散掉后剩下的山脉。

马原:得奖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享受什么奖都没有的状态

宁肯

宁肯认为,真实是所有文学都要追求的,是文学的灵魂。但马原站出来告诉读者,这一切都是虚构的,这就是马原的叙述圈套。但实际上,他也在追求真实。马原这么写才更加真实,因为他不制造幻觉。他能通过日常身边的细节描写,形成的逼真感和现实感,反映庸常的现实,同时又在告诉读者这只是小说,这种先锋性和现实性的结合是马原的成就。

宁肯最近在写短篇小说,所以他读马原的小说读得特别细,从中学习怎么从现实里抽取东西出来,然后变成小说。比如在《小扎西和他的一大堆美妙的想法》里,小扎西是一个司机,他有一大堆美妙想法,像擦擦玻璃、整整车子。在小说里,马原写他这么想,也写他马上就这么做了,想和做的叙述之间的转换技巧非常高。

因为按照一般的写作思路,一般人会写:早上起来,小扎西先想擦玻璃,然后再去擦玻璃。但马原把写实纳入到小扎西想的里面,所以我们能看到小扎西想的东西都很细,包括他想母亲给他做什么饭、出车的时候想拉多少东西、换多少钱等,把藏族小伙子日常的状态勾勒得特别鲜明。

宁肯觉得,小说的结尾也特别好。小扎西打了一宿麻将,他在早晨起来的时候想喝甜茶,于是到布达拉宫的甜茶馆要了一杯甜茶。这时候马原突然出现了,他用了第一人称,小扎西没想到马原也在场。马原一下子解救了这篇短篇小说。

宁肯认为,马原的《夜班》可以媲美海明威的小说。《夜班》写了一对夫妻,妻子是医生,她突然接到电话,要去上班。丈夫陪妻子上班,因为跟她搭班的人没有来。一个藏族人带了一个孩子来看病,孩子得了脑膜炎。这需要穿刺小孩的脊梁骨,那是神经最密集的地方。针一下去,一个孩子的爆发力是完全可以挣脱的。马原描写这个过程非常节制,也非常干净。严格来说,这不是马原的叙述圈套小说,是标准的现实主义小说,但其中节奏情绪的控制完全是海明威式的。马原的写实能力,是很多先锋作家都不具备的。

曹元勇也赞同这种说法。马原给中国文坛带来的,不光是一道风景,更掀起了重视小说文本的风潮。《冈底斯的诱惑》与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的雪》相比,在写实的细节、复杂性、哲学性上,马原要比海明威复杂得多。

对小说家来说,真实是构成小说质感的那部分

对于程永新、宁肯和曹元勇对他的盛赞,马原感到不自在。马原说,“我和程永新和宁肯是很多年的朋友,他们没当面夸过我。今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夸我,我有点不自在。熟人朋友面对面地夸人,是挺尴尬的事情,我不是特别享受,我现在尴尬、不自在的感觉比享受还多。”

马原说,小说家都在乎真实。在很多年以前,他刚写虚构文学的时候,为了写麻风人的群落,他认认真真地钻到麻风村里。所以,他当时写出来的东西自己很满意。王安忆在一次在聚会上说,“马原你别笑我,我明知道你那个小说是虚构的,但看了以后,我怎么觉得像真的一样。”

马原:得奖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享受什么奖都没有的状态

马原

马原认为,他不是一个写实作家,但他又最在乎真实。对小说家来说,真实是构成小说质感的那部分。在个体写作经验里,他一直在乎的是人物的质感、器物的质感和故事本身的质感。

马原年轻时,最红的中国作家是刘心武。马原看刘心武小说会有一点小骄傲,因为他觉得自己写得并不比刘心武差。不过,他一直不怎么受待见,也得不到任何来自官方的肯定。那时候,他写小说的朋友们都会在某段时间里被肯定,得各种各样的奖。中国文学这四十年以来,文学奖伴随了这个历史。

马原在年轻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并不受待见,慢慢地就心如止水了。所以他对得奖并没有期待。后来,马原的心理慢慢发生了变化,他发现得奖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了,因为身边的所有人都得奖了,不得奖才难。所以,有人说马原是“无冕之王”,马原也知道这是很衷心的安慰话。其实,马原反而享受什么奖都没有的状态。

海明威是马原的第一位老师

年轻的时候,马原遇到了海明威这位在文学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伟大实践者。在海明威之前,文学有一个黄金世纪,在这一百年里产生的文学名著超过了以前数百年的总和。19世纪诞生了太多的泰斗级的作家。所以二十世纪初的作家有着千难万险。

马原认为,其中有一些自以为聪明的作家,开始在文学之上加东西,让文学成为心理学的另外一个分支,这在二十世纪初极大地影响了文学。意识流不是给文学卸载,而是在给文学加载,把文学弄成不能读的东西。马原说,“有几个人读完过意识流的几部著作?搞文学的人也没有几个人读完。译者可能读完过。他们给文学加载了太多文学以外的东西,使得文学负载太多。”

这也是马原之所以崇拜海明威的原因。文学已经不堪重负,海明威用一种“板斧”来写作,把文学枝繁叶茂的巨树修掉,只剩下主干和几个主要的枝干。海明威的语言叙事里经常能见到主语。

马原认为,海明威做的事情很伟大,使得二十世纪的作家的写作一下变得轻松多了。海明威教会作家如何重新看世界,看故事的主干,看故事的骨架,让虚实变得到位。马原一直视海明威为他的第一位老师,因为他在海明威那里得到的东西最多。

马原:得奖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享受什么奖都没有的状态

海明威

马原也从纪德身上学到了很多。在中国作家眼里,纪德也许不是特别重要。但纪德在法国的文学界的地位无与伦比。“我运气好,纪德和海明威是二十世纪前期的作家,我作为二十世纪中期出生的人有幸能够汲取到我的前辈们在文学上给我的滋养。”马原说。

在马原的文学价值论里,他一直觉得,永恒才是最重要的。在他看来,文学最高的妙处是藏和隐,这就像海明威的冰山理论,一个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只有1/8,它的7/8是在水下的。纪德也是这样的,包括马原特别喜欢的霍桑,都是属于文学历史上少数最关心灵魂的作家。这些作家,也成为了马原的价值判断的标杆。

作者丨徐悦东

编辑丨安也

校对丨翟永军

国足进行封闭热身,7比0大胜中超预备队 54岁巡逻辅警被醉驾逆行车撞飞殉职 撞人者被判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