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做一体化“弄潮儿”——沪浙首个跨省合作园区发展透视
新华社上海8月27日电题:做一体化“弄潮儿”——沪浙首个跨省合作园区发展透视
新华社记者何欣荣、俞菀、杨有宗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产业合作是重要内容。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模式,三省一市间共建了一批跨省合作园区。近日,记者走进沪浙之间首个跨省合作园区——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海宁分区,透视市场化合作给区域一体化带来的活力。
从上海市中心出发往西南方向行驶约110公里,就到了以钱塘潮和皮革城闻名的浙江省海宁市。作为沪浙首个紧密合作的开发区项目,漕河泾海宁分区于2009年正式启动。经过10年建设,这个合作园区已成为区域一体化的重要样本,被写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走进漕河泾海宁分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花园式的产业园区——科技绿洲。一幢幢高标准的厂房掩映在绿树中,还配有银行、食堂和咖吧等生活设施,宛如上海总部的翻版。“漕河泾作为国家级开发区,就是要把先进的开发理念、园区品牌带到海宁来。比如科技绿洲里的标准厂房,在海宁属于首开先河,推出后非常受欢迎。”漕河泾海宁分区公司副总经理林刚说。
统计显示,经过十年深耕,漕河泾海宁分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91亿元,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997亿元。比数字更重要的,是这次跨省合作给双方带来的发展新格局。
宝捷机电是漕河泾海宁分区引进的第一家上海企业。从上海搬到海宁后,宝捷机电的产值从过去的不到1.5亿元迅速增长到2018年的约3.6亿元。“我们的客户70%在长三角。落户漕河泾海宁分区,不仅受益于当地相对较低的土地和商务成本,还能享受漕河泾高标准的园区服务。”宝捷机电总经理卢文彬说。
宝捷机电是一个缩影。作为浙北的经济强县,过去海宁以皮革、经编、家纺等传统工业闻名。以建设漕河泾海宁分区为开端,海宁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也逐步发展起来,并相继引进了一批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项目。
产业合作追求的是共赢效应。对于上海漕河泾而言,海宁分区这块“飞地”,为上海制造业向外拓展提供了新的空间。
德资企业艾森曼是汽车涂装系统的顶级供应商之一,其进入中国的第一家工厂,就位于漕河泾母公司临港集团旗下的开发区内。去年,艾森曼打算上马一个新能源电池生产设备项目,仅用两三个月时间就和漕河泾海宁分区谈妥了投资方案。
“虽然在异地投资,感觉却很熟悉,所以进展非常快。预计今年年底,新项目就可以投产,为上海总部贡献新的利润增长点。”艾森曼热工设备负责人余杨对这次产业链拓展充满期待。
海宁市市长曹国良说,通过跨省合作园区的建设,漕河泾海宁分区不仅带动了海宁经济结构的调整,也破解了上海老牌开发区的空间发展限制,真正做到了互利共赢,开创了沪浙紧密合作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局面。
更大更深入的合作还在进行中。对接上海漕河泾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的优势,漕河泾海宁分区正在积极建设海宁泛半导体产业园,涵盖半导体设备、核心零部件等领域,与上海的半导体产业形成错位发展、遥相呼应之势,共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产业合作日趋紧密的同时,两地的人才交流也更加频繁。宝捷机电从上海带到浙江的员工,不少人已经在海宁买了房。越来越多像林刚、余杨这样的管理人才,也习惯了上海、海宁两头跑。给人才提供公共服务,海宁还相继引进了来自上海的华师大、长海医院等单位的优质教育、医疗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