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保上半年净利润增超九成 寿险新业务价值同比下降

日期:08-25
太保同比下降净利润

原标题:中国太保上半年净利润增超九成寿险新业务价值同比下降

中国太保调低了债券投资的比例,同时调高了股票的投资比例。

新京报讯(记者潘亦纯陈鹏)8月25日,中国太保发布2019年半年报,成为第四家发布半年报的A股上市险企。

与其他上市险企类似,中国太保上半年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也大增,同比增长了96.1%达161.83亿元,其中,太保寿险上半年净利润达122.59亿元,同比上涨88.5%;太保产险上半年的净利润则达33.5亿元,同比更是增长了111.1%。中国太保在半年报中表示,净利润增长主要受益于国家税收政策利好以及投资端的改善。

此外,中国太保的保险业务收入也是首次在半年内突破两千亿元大关,达到2078.09亿元,同比增长7.9%。

股票及权益型基金投资占比提高1.8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太保的总投资收益达326.11亿元,同比增长了24.7%,年化总投资收益率达4.8%,比去年同期上升了0.3个百分点。

中国太保在半年报中称,公司在战略资产配置牵引下,上半年把握市场机会,配置了长久期国债、高等级信用债和权益类资产,同时在综合考虑流动性安全的情况下增加优质非公开市场融资工具的配置。考虑到固收市场仍面临较大的信用风险,公司对于信用风险的承担仍保持谨慎态度。

从投资调仓来看,中国太保与其他上市险企的调仓方向也基本保持一致,即调低了债券投资的比例,同时调高了股票的投资比例。

截至今年6月末,中国太保债券投资占总投资资产的比例为43.8%,较上年末下降了2.5个百分点。而股票和权益型基金投资占比则达7.4%,较上年末提升了1.8个百分点。

值得关注的是,上半年中国太保的非公开市场融资工具投资达2906.2亿元,占投资资产的21.4%,较上年末上升1.2个百分点。

中国太保在半年报中表示,公司的非公开市场融资工具投资本着支持实体经济的原则,严格筛选偿债主体和融资项目。从行业分布看,融资项目分散于基础设施、非银金融、交通运输、不动产等行业,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

太保寿险上半年新业务价值同比降8.4%

中国太保主要以经营人身险业务及财产险业务为主,而人身险业务主要依托太保寿险展开。

今年上半年,太保寿险的保险业务收入达1384.28亿元,同比增长5.6%。其中,长期健康型保险业务收入达277.17亿元,同比增长了56%。

但太保寿险上半年的新业务价值却同比下降了8.4%,达149.27亿元;新业务价值率为39%,同比也下降了2.4个百分点。

此外,上半年太保寿险代理人渠道的新保业务同比也下降了10.1%,达263.05亿元,其中,期缴更是直接下降了16.1%达228亿元。

中国太保方面表示,公司积极应对长期以来形成的新保业务季度发展不均衡的挑战,面对一季度新保负增长的不利局面,采取优化人才增募、强化技能训练、夯实基础管理、创新产品和服务等多项举措推动业务发展,二季度新保增速较一季度明显回升。

值得关注的是,太保寿险上半年代理人队伍月均人力是在下降的,同比下降11%达79.6万人,不过,中国太保在半年报中也称,太保寿险的月均健康人力和月均绩优人力分别为30.9万人和16.8万人,占比达到38.8%和21.1%,同时,月人均首年保险业务收入达5887元,同比增长5%。

太保产险上半年车险手续费及佣金支出降了四成

中国太保主要依托太保产险开展财产险业务,数据显示,上半年太保产险的保险业务收入达682.47亿元,同比增长12.5%;综合成本率达98.6%,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

分险种来看,上半年机动车辆险的业务收入增速明显放缓,仅有5.2%,但非机动车辆险的业务收入增速却明显加快,达31.4%。其中,农业险业务收入的增速为48.3%,达37.96亿元,健康险的业务收入增速则更是高达73.3%,增至27.24亿元。

此外,太保产险的保证险业务发展也比较快,上半年业务收入达26.08亿元,同比增长47%,其中个人业务占保证险业务总量的80%以上。中国太保方面表示,公司持续推进风控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反欺诈和信用风险防范能力,个人业务品质稳定。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太保产险上半年的保险业务收入同比有所增长,但同期的手续费及佣金支出却同比下降了31.7%,下降的部分主要集中在机动车辆险,其上半年的手续费及佣金支出同比降幅达41.8%,而非机动车辆险上半年的手续费及佣金支出则同比上涨了28.9%。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得益于太保产险执行了监管提出的报行一致的要求,即银保监会57号文要求财险公司报给银保监会的手续费用需要与实际使用的费用保持一致。

新京报记者潘亦纯陈鹏编辑李薇佳校对郭利

南京地铁七号线有新进展 东青石站完成主体结构封顶 先锋书店“自杀作家”分类引争议:图书营销的道德边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