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秋至夏未央,防暑、保暖、祛湿一个都不能少
“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从今天起,暑季结束了,真正的秋季开始了。处暑时节,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此时气候处于阳消阴长的阶段,时有秋雨,湿气较重,湿热并行。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治未病科副主任医师刘涓提醒,处暑是祛湿的最佳时节,养生重在调和阴阳,谨防寒湿伤身。此外,该时节的防暑、保暖工作也需到位。
养胃祛湿慎贴膘
虽然处暑过后意味着秋天的开始,但气温上还没真正进入秋天,桑拿天、雷雨天气依然较多,天气闷热,此时仍是祛湿的好时节,应养护脾胃,少吃冷饮,以预防胃肠道疾病。“经过一个夏天的‘煎熬’,很多人脾胃功能相对较弱,食欲感不强,因此饮食上避免吃口味太重的食物,也不要暴饮暴食,少吃过凉的食物和不好消化的食物。”刘涓说。
很多在夏天里食欲比较差的人,食欲逐渐好转,因此不知不觉地开始吃点好的——按中国人的习惯,也就是要吃肉;一些中老年人,还讲究“贴秋膘”。不过,刘涓提醒大家,不要急着贴秋膘。因为此时人的胃肠功能较弱,还没有调理过来。这一时期,还是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多吃蔬菜、水果、谷物、豆类、薯类、食用菌类等食物,少吃高热量、难消化的肉食。
“秋冻”也应注意腹部保暖
“春捂秋冻”是许多人的养生常识,刘涓表示,所谓“秋冻”是指让体温在秋天不要太高,以利于收敛阳气。因为“热”往外走之时,必有“寒”交换进去。但是,处暑过后,昼夜温差逐渐变大,早晚外出应适当增加衣服,以保护阳气。
夜寝应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注意腹部保暖,以防止秋风流通使脾胃受凉。此外,肚脐也是容易受寒的重要部位之一。刘涓指出,肚脐部位的表皮最薄,皮下没有脂肪组织,但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神经丛,因此对外部刺激特别敏感,并且最容易穿透弥散。若防护不当,寒气很容易通过肚脐侵入人体。应避免晚上睡觉时暴露腹部,或穿露脐装。
秋燥伤津不妨试试食疗方
许多人一到秋天就咳嗽不止,不少人认为是喉咙炎症作祟,自行使用抗生素却收效甚微。刘涓建议,除了多喝开水、淡茶、豆浆等饮料以补水外,保持居住环境的湿度也是润燥的重要环节。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家中种些花或养鱼,也可在早晚多往地上洒点水,或用湿拖把擦地等。
“处暑过后,仍有不少家庭每天都要开几个小时的空调,本来‘秋燥’就不请自来,如果在干燥的空调房中待久了,人体的津液自然会受到更大的损伤,引起皮肤干燥、舌红少津、毛发干枯、大便干结、口鼻咽干、胸痛干咳、少痰等症状。”刘涓建议,有条件的家庭可选用空气加湿器,将空气的湿度调高。
应对秋季燥咳,北京顺义妇儿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李竞给大家推荐了一个简便的食疗方,不妨在家中试试吧!
山药杏仁粥
【材料】:新鲜山药、杏仁各50克,小米250克。
【制作】:①山药洗净,去皮,切片,焯水,沥干;②小米炒香,磨成细粉;③杏仁炒香,去皮、尖,切碎;④山药片、小米粉、杏仁末入锅,加适量清水,大火烧开,改小火熬至成粥,即可食用。
【功效】:补中益气、温中补肺。
【作用】:适用于秋季燥咳、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
新京报记者张兆慧王卡拉编辑王鹿
校对陆爱英图片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