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与《参考消息》的故事:世界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
我是一名复旦大学历史系的新生,两年前从上高二时开始接触《参考消息》。那时候自己想把手机给戒了,又担心与外界失去联系,看到学校书店有几种报纸售卖,于是就萌生了通过报纸了解新闻的想法。至于为何在众多选择中一眼相中《参考消息》,完全是因为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提到过这份报纸。没想到当初随意的选择最终却成为习惯。
说来好笑的是,那时想要了解的“新闻”其实都是属于微博热搜一类,可是《参考消息》报道的却是以政治经济新闻为主。记忆犹新的是,我买的第一份《参考消息》的头版头条就是关于党的十九大开幕。
我跟着编者的步伐,持续关注了很多国际新闻:有阴晴不定的英国脱欧、不断碰撞的巴以矛盾、反反复复的朝核问题,更有中美贸易战的开始、激化到谈判。当然,最最喜欢和每次都会仔细阅读的,是“海峡两岸”版,可能是因为对海峡对岸抱有那种难以抑制的好奇吧。
在时间宝贵的高三,老师不允许中午某个时间点后再看报纸杂志,来不及看完《参考消息》的我只好与老师打起了“游击战”,吃完饭后我拿着《参考消息》躲到校图书馆去看;趁老师午休的时候在教室里拿出来看——一边研读“参考论坛”版的文章,一边用余光扫着窗外看老师是否出现。那偷偷摸摸的样子现在想起来真是令人忍俊不禁。
不曾观世界,何来世界观。可以说,《参考消息》在我世界观形成的年纪,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带着我去了解中国,去了解世界。在我头脑中,世界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和一片空白,而真正成为多彩、复杂而立体的图景。当眼界得到开阔,不再拘泥于娱乐新闻和生活中那些用于消遣的逸事,家国情怀也就渐渐形成了。我开始有了强烈的民族与国家的归属感。归属感带来责任感,责任感又使我把目光投向社会。原本的“飘忽感”变成了脚踏实地的感觉,变成了与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同呼吸、共命运的感觉。我想着:加入他们,与他们一起去实现每一个中国人民心中的复兴梦。(杭州市读者徐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