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冷热交换试拳脚,处暑养生有良方
天地乾坤始渐肃,鹰隼捕鸟稷乃登。冷热交换试拳脚,一场秋雨一场寒。
图/视觉中国
每年公历8月23日前后,太阳黄经到达150度为处暑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顾名思义,处暑节气是气温下降的一个转折点,宣告一年当中最闷热的“伏天”结束了。处暑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早晚温差较大,昼暖夜凉,降水少,湿度低,此时我们应该怎样顺应自然,养生保健呢?北京顺义妇儿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李竞有“良方”推荐。
饮食宜吃鸭润肺健脾调理为主
处暑时节气温由热转凉,雨量逐渐减少,燥气开始生成。此时人们普遍会出现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秋燥”症状,故饮食调理应以“润肺健脾”为主,有利于体内夏季郁积的湿热顺利排出,因此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习俗。
中医认为,鸭肉味甘,性平。归脾、胃、肺、肾经。具有滋阴养胃、健脾补虚、利水消肿的功效。特别适合患有脾胃虚弱、劳热骨蒸、干咳少痰、月经量少、水肿等疾病的人群食用。鸭肉具有“阴虚者服后不燥,阳虚者服后不寒”的特点,而且营养丰富,它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是秋季日常饮食的首选佳品,但体质虚寒者应慎食。
另外,处暑时节,燥邪当令,进补应循序渐进,可以选择“补而不峻、润而不腻”的平补之品,如:山药、南瓜、百合、银耳、蜂蜜、藕、梨、香蕉、芡实、莲子、栗子、海蜇、海带、黄鳝、兔肉等食物,既营养滋补,又容易消化吸收。
秋燥易伤肺少食苦燥之物
处暑时节秋燥严重,而燥气最易损伤肺部,此时各种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会明显升高。中医认为,苦味属于燥,对津液元气的伤害最大。《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中就有“肺病禁苦”一说。而且《黄帝内经・素问》中也提到“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所以处暑养生应少食苦瓜、苦菊、羊肉、杏、香菜、葱姜蒜等苦燥之物。避免出现口鼻干燥、干咳、痰中带血、便秘、乏力、消瘦等肺燥津亏的症状。
虽然炎热的夏天已经过去,但此时人们的脾胃功能尚未恢复,故此时不要急于“大补”,更不要盲目服用人参、鹿茸、甲鱼、阿胶等营养丰富但“滋腻碍胃”的补品,如果服用不当,很容易引发消化不良、口舌生疮、便秘等胃肠疾病。建议体质虚弱或患有慢性病的人,不要随意选择滋补品,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的进补。
调整作息睡子午觉
处暑时节,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开始阴盛阳衰,此时起居作息也要相应地调整。睡眠是起居调摄的主要内容,被誉为“无需药品的养生良方”。睡“子午觉”,是古人睡眠养生法之一,即每天于子时(23时至01时)、午时(11时至13时)入睡,因子时和午时都是阴阳交替之时,也是人体经气“合阴”与“合阳”的时候,睡好子午觉可以调整人体脏腑经络功能,恢复人体阴阳气血平衡,具有消除疲劳、增强免疫、促进生长、美容等作用,以达到颐养天年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睡前不要发脾气,生气使人思绪万千导致难以入睡,还会产生口干、口苦、头晕、目眩、失眠、多梦等“肝气郁滞、肝阳上亢”的不适症状。睡前不要卧谈,卧谈使人兴奋难以入睡,而且躺着说话也会消耗更多的肺气,从而出现口干舌燥、气短等症状。
早动晚静户外散步速度别太快
处暑时节,秋高气爽,空气新鲜,此时宜早动晚静。户外运动是最简单的运动养生方法,特别为大家推荐户外散步运动。它的运动量虽然不大,却好处多多。散步不仅可以活动全身的肌肉和关节,促进气血运行,还能加强心肺功能,提高人体抵抗力,并且促进胃肠蠕动,增加食欲,所以非常适合体质较弱的人群。但处暑后太阳的紫外线辐射指数仍较高,应注意防晒以保护皮肤。
医生提醒,户外散步的强度要根据自身情况调整,速度不要太快,每分钟保持六七十步最佳。可以走走停停,也可坐下休息片刻。切勿有疲倦的感觉,也不要走到气喘吁吁,否则会因气血过度消耗而适得其反。
俗话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但不要饭后立刻运动,建议饭后两个小时以后再进行户外散步运动。因为进食后消化器官需要大量的血液进行工作。如果饭后立刻运动,血液就不能充足地供给消化系统,从而影响脾胃功能,导致消化不良。
新京报记者王卡拉编辑王鹿校对郭利图片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