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利率市场化难在哪
过去40年,金融改革一直在做三件事: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以及人民币全面可兑换。在三大金改里,利率市场化的步伐相对最快,还差最后一步就能撞线。不过,这最后的一步,也是最惊险的一跳。
过去一周,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驶入改革快车道,标志着利率并轨这最后的惊险一跳开始热身准备了。
长期以来,国内的利率存在着基准利率和市场利率双轨,前者由央行公布,后者部分实现了市场化。如果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里,从央行到市场,利率之间是相互传导的,即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形成基准利率,后者影响SHIBOR这样的货币市场利率,进而影响存款利率,最后传导至贷款利率,从而使得基准利率不断与市场利率靠拢。
但现实是骨感的,利率之间的传导遇到阻碍,导致利率双轨制潜行。任何一种双轨制,必然会产生套利行为。就像只要存在管制,必然会产生“黑市”一样。利率双轨制需要改革,但改革的成本如何拿捏,让改革者“投鼠忌器”。
这就说到了上述的“最后一步”和“惊险一跳”,也就是存款利率市场化。一旦实现,金融市场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改变各利益主体的游戏规则。
首先,存款利率市场化意味着需打破刚性兑付。高收益对应着高风险,这也是市场定价的原则。当高收益对应着零风险,市场必然是扭曲的。我们之前的理财存款化,就跟刚性兑付脱不了关系。今年的包商银行事件,在央行接管过程中也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刚兑。
其次,我们的监管体系特别强调存款的重要性,并为之设计了诸多的目标约束。而存款利率市场化将引起存款竞争。这便形成了短期与长期之间的冲突。从长远来看,利率市场化将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但短期由于存款竞争,存款利率将上升,贷款利率也将因应上升,反而提高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因此,存款利率市场化对短期压力较大,特别是当下中国经济还在L型底部徘徊以及全球重返货币宽松,使得我们对迈出这一步始终抱着审慎态度。
于是,央行想到了LPR这个变通,以LPR锚定MLF(中期借贷便利),绕开存款利率市场化这个大关节和大要害,而另辟蹊径,通过调整银行间市场的中期利率来对贷款利率施加影响。好处就是,不用太大动静,也能带来类似“降息”的效果,不利之处则在于将改革成本继续往后推。
利率市场化日拱一卒,留下的都是硬骨头和深水区,既考验决策层的风险考量,也考验市场的预期博弈。但改革只要是沿着市场化的方向坚定前行,秩序就会自我生长,制度就会自我进化,我们就能在增长中消化成本,在发展中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