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江苏科企孵化器“迭代升级”再出发
全国第一批建设“孵化器”的省份、拥有全国最多的“国家级孵化器”,仅这两项指标就已经为江苏科技企业的孵化品质圈上令人骄傲的印记,更何况它的内涵还在不断深化: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逐渐成为“主力军”。不止于此,面对未来的新挑战和高质量发展的新需求,江苏主动作为,自我更新的步伐加快,以管理为导向,反促科技企业的孵化力再升级。
日前,省科技厅发布《江苏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办法》,这是历年来江苏对孵化器标准最大力度的一次修订。省科技厅权威人士接受《科技周刊》独家采访表示,以“高质量”为导向,深度对接产业、强化专业服务、力求品牌化将成为孵化器发展“新方向”。历经30年,在服务江苏行业转型的同时,“孵化器”也将迎来自身发展的“迭代之路”。
“双创”助推,孵化器由政府主导转向多元共建
早在1989年,江苏南京就诞生了全省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发展的各个重要阶段,孵化器为江苏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省科技厅高新处相关负责人告诉《科技周刊》记者。
江苏拥有全国最多的“国家级孵化器”:截至2018年,全省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达720家,国家级孵化器175家,国家级孵化器数量、面积及在孵企业数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
无数创业者从全国各地赶赴这里找伯乐、找圈子;无数个“创新念头”在这里路演,也在这里迸发……苏州金鸡湖创业长廊,是科技企业眼中“孵化器”最初的样子。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早在2012年,苏州工业园区就提出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纳米技术、云计算三大新兴产业,“创业长廊”这样的孵化器平台,为产业发展聚合多方力量,成为产业升级的“强引擎”。“最初,以政府为主导的孵化器,为区域产业转型,甚至为苏南模式起到了‘加速’作用,项目、人才、资本通过创新平台,快速汇集。”省科技厅高新处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2015年“双创”热潮的推动,孵化器开始由政府主导转向“多元共建”,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逐渐成为“主力军”。数据显示,全省孵化器中运行主体为企业法人的已超过76%,以民营企业为主投资建设的占23.5%。
它有创投基金却不是简单的风投公司,有孵化功能却不是一般的孵化器,有研发团队却不是常规的技术平台。2014年,先声药业成立“百家汇”,开创了中国第一个依托知名制药企业、聚焦创新药物与精准医疗研发的“科技创业综合体”。“这是先声药业的测试中心,也是我们的‘公共实验室’。”入驻百家汇的南京百迪尔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总经理郁敏说,设备共享是入驻“孵化器”后的一大便利,极大地降低公司创新成本。“比如我们经常用到的流氏细胞仪一台价值几十万元,所有的仪器设备配齐了至少500万元以上,还有洁净实验室、动物房也是少不了的。”百家汇在孵企业——南京申基生物公司合伙人芮兵对此感同身受。
相比其他的生物医药科技园,百家汇独特的优势在于它是由药企创办的创新社区,先声药业党委书记杨孝华认为,由企业牵头建设“孵化器”,专业度高、且服务能力强。目前,先声药业也充分发挥出制药企业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中的桥梁作用,通过“孵化器”实现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应用的高效转化。
以高质量为导向,孵化器亟待再转型
“对照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作为推动‘双创’升级的重要载体,孵化器迫切需要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以适应新形式新要求,实现迭代升级。”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指出,尽管江苏创业孵化载体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不少孵化器仍然存在专业化服务能力不足、创业孵化载体品牌化程度不足等问题。
孵化场地面积由10000平方米降至5000平方米、在孵企业数量由20家增至30家且每千平方米不低于2家、累计毕业企业数量不少于10家……8月5日,省科技厅正式发布新修订《江苏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办法》,对孵化器功能定位、认定条件及管理发展进行了修订,由注重规模向量质并举,引导孵化器提质增效是新办法的最大亮点。
《科技周刊》记者注意到,新的管理办法对在孵企业获取知识产权及投融资、专业服务人员和创业导师等均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办法强调重视对孵化器的长效管理,包括新增信用管理,杜绝机构弄虚作假等行为。评审权限下放则是新办法的另一大突破,进一步简政放权,新办法参照了国家做法,将省级孵化器的评审环节由省级下放到设区市科技局负责,并明确增加实地核查和公示环节,构建了层级明确的责任体系,这一变化将极大调动基层孵化器工作的积极性。
“从新办法中可以看出,强调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服务水平、孵化绩效,而不是简单地向孵化器要盈利。”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有关人士解读表示,调研中发现,不少地方政府对孵化器的定位不够清晰,把它简单地视为项目、产业基地,一味地考核孵化器的营收,忽略了对其服务能力、产业对接度的要求。由于某些地方考核导向的偏离,导致不少孵化器最后沦为靠“出租”生存,增值性服务能力普遍不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孵化器也必将历经一场立足自身的“转型”。“孵化器必须向专业化转型,发挥其在公共技术服务、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方面的优势,才能吸引大量新兴产业聚拢,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江苏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会长、江苏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主任李太生表示,今后,要以孵化器为核心,向前后两端延伸,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高新区协同发展的态势,深度服务区域产业生态。
呼唤超级“连接器”,培育本土大企业
从一杯咖啡开始,谈项目、促合作,再从“苗圃期”到“加速期”,为不同阶段企业提供对应“土壤”……无锡微纳产业公司正实践为科技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未来,孵化器不仅仅是科技服务的“聚合池”,还将成为区域创新要素的“强磁场”,它将为地方产业整合资源,培育更多的本土龙头企业,提升区域竞争力。
近年来,无锡微纳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打造江苏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等5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引进中科物联投资平台等50家基金,成为企业与政府、市场、资本、技术的“超级连接器”,孵化的安特源、影速、扬晟、中科光电等企业已成为无锡高新区物联网产业的中流砥柱。
途牛网、天合光能、远景能源以及日前首登科创板的江苏企业——华兴源创等,最初都是出自孵化器的一粒“创新种子”。“市场亟待更多由企业、高校、社会机构等多元化力量组建的孵化器,它就像创新环节中的‘超级连接器’,各类创新要素纷沓而来,为江苏培育本土大企业快速‘加码’。”李太生举例表示,苏博特、澳洋集团、华脉科技等传统龙头骨干上市公司、新兴企业,正试图借力于科技创业载体,实现传统产业转型,不断抢占新兴市场。
“各种趋势表明,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的新时期已经到来。要引导孵化器向专业化、生态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江苏省科技评估中心主任朱志凌表示,专业化的孵化器将相同的产业集中在一起形成了规模效应与聚集效应,这些企业之间存在竞争又有合作,这样既有利于各类信息与技术在不同企业之间的充分交流,又有利于企业的优胜劣汰,实现良性竞争与资源的优化配置。
为回顾和分享江苏科技企业孵化器30年发展历程和经验,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全省科技企业孵化器交流与合作,今年8月—10月,江苏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拟以“创业孵化30年”为主题,联合地方协会和各单位组织开展“江苏省科技企业孵化器30年巡礼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