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惊叹的“上海速度”,能否福泽整个上海?

日期:08-09
临港自贸区

原标题:特斯拉惊叹的“上海速度”,能否福泽整个上海?

摘要:当人们为“特斯拉速度”而骄傲时,特别需要考虑的,正是将这个点上的经验辐射到整个片区,乃至辐射到自贸区外的整座城市,形成一个更大的改革开放之“面”。

7个月前,特斯拉超级工厂在临港开工时,埃隆·马斯克曾留下一句著名的称赞:“令人惊叹的上海速度”。从签约到开工不过半年的推进速度,令他们大喜过望,感叹“这得益于上海良好的营商环境,也体现了这座城市对外开放的决心和行动”。

马斯克感受到的“上海速度”,对上海来说,其实是一种“特斯拉速度”。在这个特殊的超大项目中,上海用自己的努力创造了一个小小的历史——这是上海有史以来最大的外资制造业项目,也是中国首个外资独资的海外车企项目,其落地速度创了历史纪录。

当特斯拉超级工厂成为临港最具标志性的产业项目,以致被视作某种象征时,上海要做的却不只是感叹它有多快,而是想一想,其他的产业项目身上,能体现同样的快速和高效吗?

上海已经提出,要力争有更多重大项目落地,要谋划“百亿级、千亿级甚至万亿级的新产业”。一个特斯拉,显然只是一个开始。而要有更多的“特斯拉”,就意味着尽可能将“特事特办”变得常态化。换言之,从马斯克的恭维里,上海更需要读出一种我们的目标——让马斯克感受到的“上海速度”,变成尽可能多的企业感受到的、遍及上海的“上海速度”。

这就考验的是改革的溢出能力和复制推广能力。而刚刚落地的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正是一个特别的考场。

新片区较之早期自贸区的最大区别,在于相当程度上的“不可复制性”。但在突破性政策和原创性制度方面的独一无二,并不代表新片区只会独善其身。

作为上海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牵引性载体,新片区更大的意义,仍在于探路和溢出,只不过已经有了新内涵,不再是政策和模式往外搬,而是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思路和精神向外溢。

如果将之视为“龙头”,那么通过新一轮的改革,要做的不是再复制几个龙头,而是真正带动起整条“龙”

也是在这个意义上,对新片区的谋划,并不局限于119平方公里的先行区范围内,甚至不局限于整个自贸区的范围内。整座城市的方方面面都应当学会从中捕捉机会,更要从中找寻启示。只有这样,有限的空间区域,才会释放出无限的潜在能量,无形中大大增加改革开放的效益。这正是点状突破蕴含的深层意义。

于是,当人们为“特斯拉速度”而骄傲时,特别需要考虑的,正是将这个点上的经验辐射到整个片区,乃至辐射到自贸区外的整座城市,形成一个更大的改革开放之“面”。以这样的视野复盘“特斯拉速度”,便不难发现在“特殊”之外更多“普适”的东西。

比如审批环节涉及多个部门的“作战图”,其中相当一些部门的处理时间,只留出一个工作日。这种争分夺秒的状态,初看是涉事部门态度积极,再往里看,其实是整套流程的优化和提速——能在最短时间内解决的问题,绝不拖延哪怕一分钟,以实现最高效能;而有效的统筹、协调和沟通,则将各个环节之间的重叠、摩擦、损耗降到最低,乃至实现“零损耗”,从而直接提升整个系统的运转效率。

在这里,并没有太多对制度规则的原则性改变,改变的其实是制度的集成方式,以及一度存在冗余或低效环节的执行过程。而这显然是可以被“复制”的。

面向企业进行招商的过程,临港展现出的各种“早有准备”“快速响应”甚至“小小心机”,也不只是空有一腔热情,或者掌握一些“招商技巧”,而缘自对企业真实需求的敏锐把握,以及对国际惯例、市场规律的深刻体察,其本质是“专业”二字。

作为一片志在对标全球最高水平自贸区的特殊经济功能区,高度的国际化、专业化,无疑是其中进行招商服务时的标配。同样,这样的专业水准,显然不能仅仅在特斯拉面前展现。

这样的细节还能找到很多,一场深刻的改革,往往就是由这样的细节构成的。它们未必惊天动地,组合起来释放的能量却足以改变许多。

而当我们在新片区落地时重温其中最具标志性企业的落地史,最应从中得到的,正是某种普适性的改革启示。

栏目主编:朱珉迕文字编辑:朱珉迕题图来源:孟雨涵摄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因无锡尚德申请 法院裁定冻结尚德投资3千万银行存款 法律进校园进社区,普法联盟将推55项普法宣传服务举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