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沿海小镇 七夕属于未满16岁的孩子

日期:08-07
织女祭品

原标题:在这个沿海小镇七夕属于未满16岁的孩子

浙江石塘镇还保留着福建祖先的古老习俗,有孩子的家庭会向“织女”祈愿

新京报讯(记者张羽)每年七夕,浙江温岭石塘镇的居民家中都热闹非凡,到处是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以及一座座精美的彩亭、彩轿,庆祝的却并非是牛郎织女这个美丽的传说。这一天的主角,是石塘镇所有未满16岁的孩子。在温岭市石塘镇一带,这种独特的习俗被称作“小人节”,也就是“小孩节”。在每年的七月初七,有年龄未满16岁孩子的家庭,都会备好彩亭、彩轿和祭品,向“织女”进行祈愿。据了解,这种习俗起源于我国的福建地区。在居民从闽南向东南地区的“迁移”过程中,小人节的习俗也被带到了石塘,并成为当地重要的民俗活动,还是国家级非遗。

在这个沿海小镇 七夕属于未满16岁的孩子

石塘镇的孩子们过“小人节”。通讯员郑洁摄

小人节风俗从福建流传过来

在临近七月初七的几天里,家住温岭市石塘镇的居民都会特别忙碌,尤其是那些孩子尚未成年的家庭。他们忙着为自家年龄未满16岁的孩子准备彩亭、彩轿,希望在七月初七这一天上午的祭祀活动上,为孩子求得好彩头。

在当地,这种习俗叫“小人节”,是当地居民在七夕当日向“织女”祈愿的节日,希望家中的儿童能够健康成长、学业有成。

当地称呼“织女”为七娘妈,这一称呼与我国福建地区的风俗传统相同。其实在民间,七仙女也就是织女,一直也是妇女、儿童的保护神。事实上,对于温岭石塘镇这个曾经的“海上小岛”来说,小人节的风俗并非“原生”,而是一种“外来物”。

家住石塘镇的陈其富告诉记者,家里的先辈很久以前便从福建搬迁至此,到他这一辈已经算是家里的第五代。今年80岁的他,并不需要忙着为孩子准备彩亭、彩轿,连家里的孙子、孙女都早已过了16岁。

“小孩子从生下来就参加这个活动,一直到16岁,之后就不参加了,所以我们都说这个小人节是给小孩子的节日。”陈其富记得,这个风俗传统早年在福建一些地区非常流行,但随着时间推移,举办的规模越来越小。而在聚集着过去来自福建的“移民”的石塘镇,小人节作为一项传统文化习俗被保留了下来,一直很盛大。

男孩家摆彩亭女孩家摆彩轿

彩亭、彩轿以及各种丰富的祭品,是每家在小人节时必不可少的元素。根据当地的习俗,若家中有男童,一般多制作彩亭,有女童则准备彩轿。彩亭、彩轿均由当地民间纸扎艺人用竹条、彩纸、泥巴等原料扎制而成,一般为二层或三层。

在这个沿海小镇 七夕属于未满16岁的孩子

彩亭、彩轿以及各种丰富的祭品。通讯员郑洁摄

在彩亭的内部,一般都贴有观音和“七娘妈”的版画像。在不同的彩亭层上,还装饰了不少戏曲故事人物,如《白蛇传》、《八仙过海》、《哪吒闹海》、《西游记》等。

温岭市文保中心副主任邵银燕告诉记者,对于年满16岁的孩子来说,小人节也可以视作成人礼。在这一年,长辈为孩子准备的彩亭、彩轿也有所不同。“如果家里的孩子刚好年满16岁,家里会为他准备三层的满金亭、满金轿,在底层还会特别插上一个上京赶考的纸人,手拿雨伞、肩背包袱,代表着祝愿孩子们成年后一帆风顺。”而在此后,他们便不能再过小人节了。

“小人节”主祭者一般是女性长辈

“17世纪中叶,来自福建的移民相继迁徙到这里,原先是打渔经过,后来居住的人越来越多,也就带来了闽南盛行的七夕习俗。”温岭市文保中心副主任邵银燕解释说。

2011年,温岭市石塘小人节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至今日,“小人节”已成为当地每年的重点民俗活动。

邵银燕告诉记者,由于石塘小人节的保护神是七娘妈,也就是传说中提到的织女,整个活动的主祭者也一般由女性长辈担任。

在这个沿海小镇 七夕属于未满16岁的孩子

供桌上不仅有彩亭、彩轿,还有瓜果等祭品。通讯员郑洁摄

等到农历七月七的早上,大人会将供桌摆放在自家门前,中间放上已经轧制好的彩亭、彩轿。点上香烛,摆上一壶老酒和七只酒盅,而根据家庭自身情况,托盘里会有香蕉、梨等瓜果蔬菜,以及糖龟、猪肉等祭品。上完三炷香后,叫小孩许愿或代小孩许愿后,再放上几挂鞭炮庆祝,并将纸亭或纸轿放在铁锅上焚烧。

虽然正式的祈愿活动仅用一上午就完成,但对当地每个家庭来说,彩亭、彩轿都饱含了对孩子成长、平安的祝福,也让中国的七夕文化更加丰富与多元起来。

新京报记者张羽

编辑张树婧校对刘军

苏牙“恩师”弗兰宣布退役,生涯辗转9国11队 半壁店拆3.9万平米违建,将融入再生水湿地公园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