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白玉村稻花香

日期:08-06
稻花香汉白玉

原标题:汉白玉村稻花香

新华社北京8月6日电题:汉白玉村稻花香

新华社记者涂铭、鲁畅、吴文诩

大暑时节,蛙鸣蝉叫。

临近中午,房山区大石窝镇高庄村烈日当空,阳光刺眼。61岁的满族老汉周德如头戴草帽,打着赤脚正急吼吼赶往村口的水田地。

“最近水稻长得快,杂草和害虫也跟着来,每天可不得去看几次……”来不及跟记者搭上几句话,周德如挽起裤脚,下田熟练地拔起草来,一看就是个种稻子的“老把式”。

站在稻田中央,望着眼前村集体200亩翠绿连绵的玉塘稻,周德如黝黑瘦削的脸上不禁露出微笑。

“做梦也没想到,咱高庄村又能种玉塘稻!稻子是汉白玉矿山流出的冷泉水养大的,味道甜爽,过去可是有名的贡米。”周德如边忙边说,“早些年,开矿的人拉来机器开采汉白玉,一天相当于过去一整月的量……几口老泉眼的水断了流,玉塘稻也差不多绝了。”

地处北京远郊的大石窝镇高庄村以盛产汉白玉石材闻名于世。汉白玉洁白温润如玉,质地坚硬,历经千年不改色,古有“雕栏玉砌”一说。

大石窝镇党委宣传部部长鲁佳介绍,大石窝镇汉白玉开采有上千年历史,北京历代皇宫、皇陵、皇家园林修建很多取材于此。

端着这个“玉饭碗”,高庄村人一直过着富足的日子。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市场对汉白玉需求量猛增,传统的人工开采方式无法满足。很快,一种名叫风钻的开采设备被人拉了进来。

风钻一响,黄金万两。“成吨的汉白玉被开采出来,运输的大卡车蜂拥而至,一百多家石材加工厂也在高庄村和周边村子相继扎根……”高庄村党支部书记高继金说。

“千余年开采的总量还不及过去30年的一半。”周德如说,数百米高的青山变成深达百米的大坑,郁郁葱葱的山林只剩下白晃晃的崖壁。“家家户户不是忙着开矿,就是在石材加工厂上班,谁也没觉得有啥不对。”

直到有一天,村里老泉眼的泉脉被挖断了,给稻田灌溉的河沟也干涸了,空气中一年四季飘着灰,老人和小孩咳嗽不断……村里人仿佛一夜之间醒悟过来,觉得不能再继续伤害山林。“可开工容易,收工难。上百家企业的产业,仅务工的就有几千人,说停就停,哪那么容易啊。”鲁佳说。

没想到三年前,高庄村迎来转机。北京市加强对生态涵养区内的浅山区治理,大石窝镇高庄村所在范围属于首都西南部的生态屏障。2017年,房山区委、区政府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决定提前停止汉白玉采矿,矿主们封停矿区,并申请提前注销采矿证。至此,高庄村砸了端了千年的“玉饭碗”。

不再采矿后,一百多家石材加工企业陆续拆除设备和简易厂房,工人也纷纷外出就业。一时间,很多人又开始担心,开采了千年的汉白玉说停就给停了,村子以后的发展可咋办?汉白玉石技艺会不会就此断绝?

高庄村汉白玉加工传人高景辉说:“从古至今,汉白玉都以大件加工为主,石材浪费极为严重。矿山不让开采了,以前囤积下来的汉白玉原石也金贵起来,仅仅做‘傻大黑粗’的大件显然有些暴殄天物。”

为了转型求发展,高景辉开始琢磨小件精加工的路子。他在国内遍寻工艺名师,不断尝试新技术。“小件精加工还是趋势。以我目前囤积的石材来看,如果还是大件加工最多用十年,小件的话,三代人都用不完。”高景辉说。

苦心终有回报。从内部镂空、佛像雕刻、天然矿物质上色、甚至制作出能漂在水面的石碗……一件件精美绝伦的小件汉白玉精品横空出世,曾经粗犷笨拙的汉白石焕发新生,甚至成了国礼用品,美名再次享誉世界。

面对满目疮痍的矿山,大石窝镇计划除全方位恢复植被外,还依托多变的山体地形和矿坑资源,计划建成包括“石雕体验”“水上乐园”“都市农业体验”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如今,记者站在矿山对面,只见几汪碧波荡漾的湖水映入眼帘,一侧耸立的白色崖壁倒映入湖,山水一色,蔚为壮观。

“未来,游客不仅能感受延续千年的汉白玉文化,还能亲手拿起工具,体验‘敲、打、滑、拉、安’汉白玉雕刻技艺。”高继金说,新产业将会吸纳村民就近就业,实现增收致富。

高庄村的汉白玉和玉塘稻,不仅亲历历史的兴衰,也见证新时代发展理念的进步。

“矿开了上千年,大家都觉得是时候回报自然、保护自然了。”周德如说,“矿关了,小时候记忆里蓝天、白云、稻花都回来了……大家又开始出门遛弯了。”

青山不负有情人。村民们惊奇地看到,矿山关闭不久,断流的老泉眼又涌出新水,曾经的废旧深坑形成了数个泉水湖,野鸭和鸳鸯飞来安家筑巢。

有了流水,高庄村流转出200亩荒废的土地种植玉塘稻,雇了有经验的老村民管理。前不久,高庄村举办“首届插秧节”,村里村外来了一大帮人,只为一睹玉塘稻的真容。

青山绿水,稻苗飘香。周德如在稻田里一脚深一脚浅,仔细辨认着每一株稻苗,仿佛要寻回曾经失去的宝物。

《海贼王》香水上新 细数动漫与香水难解的“情缘” 行走在现代中国 英国作家漫步长安街感受北京变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