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嘉机场:架起连接世界的“空中桥梁”

日期:08-05
空中桥梁龙嘉机场连接

原标题:龙嘉机场:架起连接世界的“空中桥梁”

龙嘉机场:架起连接世界的“空中桥梁”

一架架飞机从长春龙嘉国际机场起飞,把长春和世界连接起来。张扬摄

4日8时,宽敞明亮的长春龙嘉国际机场T2航站楼繁忙而有序。透过玻璃窗记者看到,长长的跑道上,一架架飞机一飞冲天,在湛蓝的天空中划过一道道美丽的线条,这些线条好像一个个“空中桥梁”,将长春与世界连接起来。

从1条航线到208条航线,从年旅客吞吐量几万人次到1700万人次……这些数字的变化,诠释着龙嘉机场的发展历程。

从“大房身”到“龙嘉”的华丽转身

长春大房身机场,这个存在于很多人记忆中的军民两用机场,是长春龙嘉国际机场的前身。

1985年10月,大房身机场飞行区完成扩建,跑道长2600米,停机坪总面积8.1万平方米。1986年,大房身机场经过扩建后,航线由长春—沈阳—北京的1条增加到长春至广州、上海、北京、沈阳、大连、延吉、哈尔滨的7条,机型也由单一的安24型增加到麦道82型、三叉戟型、波音737型4种,结束了长春长达28年只有“1条航线、1种机型、1个航班”的“三个一”历史。同年,大房身机场成为国内大型干线机场。

那个时候的大房身机场飞机小、航线少。在新老机场都工作过的王雪丹回忆说,当年的大房身机场,旅客检查通道只有3条,待检区只有200多平方米,安检人员大约30多人,日均保障出港旅客3000人左右。“现在的长春龙嘉国际机场,旅客检查通道有30条,待检区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安检人员超过300人,日均保障出港旅客2.2万人。”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航空运输量的飞速增长,大房身机场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日常出行需求。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为解决大房身机场营运中日益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建设新机场被提上日程。2005年,长春机场实现了从“大房身”向“龙嘉”的顺利转场,结束了长春没有独立民航运输机场的历史。

2009年,总投资2.76亿元的长春龙嘉国际机场一期续建工程正式启动。2015年10月,长春龙嘉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开工建设。经过3年的紧张建设和运营筹备,2018年10月28日,按照2025年旅客吞吐量16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0万吨、飞机起降13万架次目标设计的长春龙嘉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正式投入运营。

跻身全国第30家“千万级机场”

机场旅客吞吐量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长春龙嘉国际机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生产指标屡创新高,增速持续位居全国前列。自2012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500万人次后,便以每年100万人次的增速快速攀升。2017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万人次,正式跨入全国大型繁忙机场行列,成为全国第30家“千万级机场”。

据长春龙嘉国际机场党群工作部助理王博介绍,目前,长春龙嘉国际机场共有35家航空公司,累计运营航线153条,通航76个城市,今年上半年保障航班起降4.78万架次。一组组数据的刷新,律动着长春龙嘉国际机场发展的脉搏,印证着长春龙嘉国际机场发展之路上的坚实脚步,这也是我市民航业快速发展的真实写照,更是长春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体现。

步入“智慧机场”行列

“过去遇到春运或节假日,排队半个小时是常有的事,现在很难看到排队的现象。”王雪丹向记者讲述着机场的变化,旁边的旅客孙桂香也道出了自己的感受:“过去来机场要提前两个小时办理手续,现在一个小时就够用了,扫码就能上飞机,太方便了!”

T2航站楼投入使用后,旅客在这里感受“长春速度”,旅客流程更加便捷,人文气息更加浓厚,科技手段更加丰富。细致的流程设计让旅客步行至每个登机口的直线距离不超过300米。而无纸化登机、自动行李分拣、人脸识别等诸多科技元素,让长春龙嘉国际机场的智能化水平有了质的飞跃。2018年,长春龙嘉国际机场ACI(国际机场协会)排名第30位,在同层级机场排名第3位。

龙嘉机场:架起连接世界的“空中桥梁”

一架架飞机从长春龙嘉国际机场起飞,把长春和世界连接起来。张扬摄

4日8时,宽敞明亮的长春龙嘉国际机场T2航站楼繁忙而有序。透过玻璃窗记者看到,长长的跑道上,一架架飞机一飞冲天,在湛蓝的天空中划过一道道美丽的线条,这些线条好像一个个“空中桥梁”,将长春与世界连接起来。

从1条航线到208条航线,从年旅客吞吐量几万人次到1700万人次……这些数字的变化,诠释着龙嘉机场的发展历程。

从“大房身”到“龙嘉”的华丽转身

长春大房身机场,这个存在于很多人记忆中的军民两用机场,是长春龙嘉国际机场的前身。

1985年10月,大房身机场飞行区完成扩建,跑道长2600米,停机坪总面积8.1万平方米。1986年,大房身机场经过扩建后,航线由长春—沈阳—北京的1条增加到长春至广州、上海、北京、沈阳、大连、延吉、哈尔滨的7条,机型也由单一的安24型增加到麦道82型、三叉戟型、波音737型4种,结束了长春长达28年只有“1条航线、1种机型、1个航班”的“三个一”历史。同年,大房身机场成为国内大型干线机场。

那个时候的大房身机场飞机小、航线少。在新老机场都工作过的王雪丹回忆说,当年的大房身机场,旅客检查通道只有3条,待检区只有200多平方米,安检人员大约30多人,日均保障出港旅客3000人左右。“现在的长春龙嘉国际机场,旅客检查通道有30条,待检区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安检人员超过300人,日均保障出港旅客2.2万人。”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航空运输量的飞速增长,大房身机场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日常出行需求。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为解决大房身机场营运中日益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建设新机场被提上日程。2005年,长春机场实现了从“大房身”向“龙嘉”的顺利转场,结束了长春没有独立民航运输机场的历史。

2009年,总投资2.76亿元的长春龙嘉国际机场一期续建工程正式启动。2015年10月,长春龙嘉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开工建设。经过3年的紧张建设和运营筹备,2018年10月28日,按照2025年旅客吞吐量16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0万吨、飞机起降13万架次目标设计的长春龙嘉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正式投入运营。

跻身全国第30家“千万级机场”

机场旅客吞吐量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长春龙嘉国际机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生产指标屡创新高,增速持续位居全国前列。自2012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500万人次后,便以每年100万人次的增速快速攀升。2017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万人次,正式跨入全国大型繁忙机场行列,成为全国第30家“千万级机场”。

据长春龙嘉国际机场党群工作部助理王博介绍,目前,长春龙嘉国际机场共有35家航空公司,累计运营航线153条,通航76个城市,今年上半年保障航班起降4.78万架次。一组组数据的刷新,律动着长春龙嘉国际机场发展的脉搏,印证着长春龙嘉国际机场发展之路上的坚实脚步,这也是我市民航业快速发展的真实写照,更是长春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体现。

步入“智慧机场”行列

“过去遇到春运或节假日,排队半个小时是常有的事,现在很难看到排队的现象。”王雪丹向记者讲述着机场的变化,旁边的旅客孙桂香也道出了自己的感受:“过去来机场要提前两个小时办理手续,现在一个小时就够用了,扫码就能上飞机,太方便了!”

T2航站楼投入使用后,旅客在这里感受“长春速度”,旅客流程更加便捷,人文气息更加浓厚,科技手段更加丰富。细致的流程设计让旅客步行至每个登机口的直线距离不超过300米。而无纸化登机、自动行李分拣、人脸识别等诸多科技元素,让长春龙嘉国际机场的智能化水平有了质的飞跃。2018年,长春龙嘉国际机场ACI(国际机场协会)排名第30位,在同层级机场排名第3位。

二本C类院校志愿8月4日起填报 香港市民:若英国示威者向警队扔砖头 随时会坐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