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京西古村落非遗变形记

日期:08-02
西山庙会

原标题: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京西古村落非遗变形记

汉白玉雕刻皇家技艺搭载文创快车

“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唐代诗人骆宾王曾用寥寥数语写尽了世人对皇家宫殿的尊崇。除了琉璃烧制技艺为故宫点缀了金瓦外,一个个由汉白玉雕刻而成的图腾和瑞兽也铸造了故宫的威严。

这些矗立在紫禁城600年的汉白玉石雕,来自于距离故宫80公里外的房山区大石窝镇。民间有言,“先有大石窝,后有北京城”,自古以来,大石窝镇都是汉白玉盛产之地,与希腊的巴罗斯、意大利的卡拉拉并称为世界三大石文化之乡。千百年的地壳运动,赋予了大石窝镇丰富的汉白玉资源,在紫禁城、圆明园、颐和园的修建过程中,大石窝镇的能工巧匠们用一石一刀为皇家建筑日后的辉煌精雕细琢,并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汉白玉石刻技艺。

天有不测风云,清末民初的战争与动荡打破了北京城的平静,也同样侵袭着这座远在京西的小镇。皇家建筑不再需要汉白玉点缀,传承千百年的汉白玉石雕技艺也就此中断。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的到来,大石窝镇的汉白玉石雕技艺的历史逐渐被拂去尘埃,一批高等院校毕业的年轻人来到这里,一点一滴地重拾汉白玉石作技艺。

中国石雕艺术大师刘鹏就是其中的一员,1999年,从中央美院毕业的他因实习来到大石窝镇,他很快被汉白玉雕刻的魅力所折服,于是决定留在这里,恢复古时这里汉白玉匠人们进行石雕的盛景,这一待就是20年。

为了弘扬和发展石雕文化,刘鹏建立了北京雕塑艺术学校,打破了石雕技艺师徒制的传承方式,通过授课的形式将石雕艺术传播得更远。20年来,刘鹏教授的学生达上万人,但遗憾的是,他们其中鲜有人能够真正意义在这里潜心汉白玉石雕技艺的复兴。

“愿意专注学习的人太少了,有谁愿意一辈子打石头呢?汉白玉石雕需要不少的体力和精力,如果有这样的时间,年轻人更愿意做有更高酬劳的工作。”刘鹏的言语中透着压力和无奈。

人才的青黄不接让汉白玉石雕的传承陷入瓶颈,传统的汉白玉矿区也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倡议之下陆续关停。2017年9月,具有2000年汉白玉开采史的高庄村主动封停矿区,并向房山区国土部门申请提前四年注销采矿证,意味着房山区最后一家非煤矿区正式停封。

“封矿后也不是不能开采,只是限制开采,不允许企业自行开采,但当有国家工程需要建设时还是可以进行开采的。其实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的汉白玉储量,多则几万方,平均也有几千方,按照汉白玉石作的消耗程度,平均能供企业使用一二百年。”刘鹏说道。在文创衍生品快速发展的当下,汉白玉也搭载文创衍生品的快车。刘鹏就另辟蹊径,以废弃的边角料为材料,开始挑战汉白玉雕刻的极限——微雕。

在汉白玉石作传承和保护的过程中,同样离不开政府的努力。大石窝镇政府相关负责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一方面,镇政府对汉白玉矿山进行了生态修复,计划启动生态治理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方位介绍汉白玉的开采历史。另一方面完成中华石雕艺术园的重新布展,整体介绍大石窝镇石作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展示汉白玉雕刻精品,搭建起汉白玉石作技艺展示的新平台。

“同时,在石窝村建立了村史馆,详细介绍石作文化蕴含的工匠精神。并借助与故宫合作建立汉白玉研究基地的契机,积极规划筹建汉白玉文化工作室,探索石作技艺发展新模式,开发文创产品,实现石作文化在新时期的新传承。对已开采的石材,一方面要引导企业保障故宫、颐和园等文物的修缮和国家重大工程用料所需;另一方面,按照市场原则,有序开发利用。”上述相关负责人补充道。

妙峰山庙会民俗信仰里的文旅流量

有别于靠山吃山、依赖有形资源的非遗技艺,也不同于服务皇家的精工细作,国家级非遗妙峰山庙会是属于民间的节日。据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包世轩介绍,妙峰山是明清时期华北地区的民众信仰中心;早在1925年顾颉刚教授就曾在此开创了我国民俗学田野调查之先河,妙峰山因此成为中国民俗文化的发祥地。

历经300余年,基于信仰与学术的魅力,妙峰山庙会每年吸引十余万游客慕名而来。

盛夏7月的妙峰山景区是一派热闹后的宁静。阳历5月5日-20日,这里刚举办了上世纪90年代恢复后的第27届妙峰山庙会。“今年有来自各地的七八十个香会组织进行表演和布施。各个香会组织以‘车拢自备、茶水不扰’为宗旨,延续了自筹资金志愿参会的传统。”妙峰山庙会传承人、会首王德凤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了庙会特色。

旧时前来参加庙会的人们沿五条古香道而来,之后汇集涧沟村,到达金顶处。北京商报记者来到妙峰山县政府附近的香道,看到岩壁上刻有浮雕,记录着运输、进香等情形。

据了解,每年本着志愿奉献而来的香会组织,一次的花销大概要两三万元。加上十余万游客的前来,都给当地带来商机。有村民称此庙会为“庙秋”,意即像秋收一样,每年开庙会前自制草帽、团扇、花篮以及各种花鸟鱼兽等玩具,或其他象征吉祥的手工艺品。

当地村民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妙峰山庙会的引流,还带动了当地特产玫瑰酱、玫瑰精油等的销售。当地的玫瑰种植有500年以上的历史,知名品种重瓣红玫瑰被称为“华北一绝”。农历四月初一至十五的妙峰山庙会,也正值涧沟村玫瑰花海的盛开、采摘季。在很多游客眼中,妙峰山庙会已超出了宗教的范围,扩展为一项包容甚广的民俗娱乐活动。

据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妙峰山景区周边有农家乐10家左右,个体摊位40多家。长期以来因交通不便等因素,住宿与餐饮体验并不成熟。有旅友告诉记者:“参加妙峰山庙会,从地铁苹果园站下车后乘坐892路到涧沟村下车就到,我选择当天来回,因为山里并没有什么条件好的民宿。单位组织50人的团建想来景区聚聚,都得分几家住。”

在走访景区周边过程中,门头沟区委宣传部部长张金玲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今年起门头沟和西城区有结对帮扶的协议,我们将西城支持的4亿元资金投入精品民宿建设。之前人们来参加庙会或者游览周边,往往是没地住,或者吃不好。门头沟区今年重点选择32个村,其中包括妙峰山一些村庄,把农村闲置的农宅流转起来,通过和旅游公司合作来打造精品民宿。”

今年的妙峰山庙会盛况一如往年,但其背后也悄然迎来了景区归属的变化。1998年,妙峰山与潭柘寺等一起作为旅游资源捆绑上市,注入北京文化(彼时为京西旅游),承包经营期限至2019年6月1日,现在景区回归门头沟区委区政府。据了解,眼下正在盘点税收、安置人员等过渡阶段。包世轩指出,此前妙峰山庙会在开发中也有将传统文化庸俗化、世俗化的现象,期待随着归属的变化,日后在研究与开发上能够有所规范。

谈及景区由上市到归于政府管理后对庙会的影响,马骐谈道:“最大的变化可能在于对妙峰山庙会衍生事物的研究以及支持会加大。以前的管理可能侧重当地的单个项目,下一步要用多元视角发掘这个民俗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围绕民俗学的发祥地这点,明年一定会做文章。还有一点值得一提的是,全国唯一供奉‘梨园’祖师李隆基像的喜神殿就在妙峰山。以妙峰山景区为核心,有许多内容有待梳理和释放能量。”

北京商报记者胡晓钰宗泳杉

永定河文旅开发需进一步活化 文化带研究应破解碎片化难题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