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文化带在历史中破题文旅消费新生态

日期:08-02
运河度假区

原标题:大运河文化带在历史中破题文旅消费新生态

通今现代化文旅项目渐起

现阶段,大运河文化带上的文物保护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加紧实施中,试图留住并展现更多的历史,但这并不是大运河文化带的全貌,如今一个又一个富有现代化气息的文旅项目也在大运河文化带上陆续铺开,试图通过演艺、主题公园等形式,角力文旅新消费。

作为京版环球影城的北京环球度假区,便是大运河文化带上一道难以被忽视的现代化文旅项目风景,自2013年启动项目调研和前期工作起,便吸引了各方目光。且北京首寰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于学忠曾公开表示,该项目的落户必将助力北京文化中心的建设,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旅游提档升级。

北京商报记者来到该项目的建设工地发现,曾经只是一片空白的工地上,已逐步显露出游艺设施的影子,远处一座过山车的轮廓也已较为清晰,而看着那条从低延伸至高空,随后又趋于直下的轨道,似乎已能听见今后游客的尖叫声。据负责项目投资建设的北京国际度假区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他一透露:“目前整个工程已进行了1/3的工作量,10月后会开始进入机电工程,进入到室内工程,明年则会开始骑乘设施、高精度的设施安装,预计2020年底完成验收,2021年春天开园。”

在北京社科院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沈望舒看来,北京环球主题度假区可以看做是大运河文化带上的产业发动机,不仅有娱乐项目,还能推动住宿、餐饮、交通等产业的发展,“大量人流的聚集产生的不仅是区域内消费力的爆发,还有对周边产业建设的强力刺激”。

在距离北京环球度假区5公里左右的台湖,则呈现出另外一番面貌。除了被称为全国第一大书城的北京国际图书城、中国第三大画院的台湖国画院已落地外,备受瞩目的演艺小镇也正在加紧建设中。

通州区台湖镇宣传委员徐敬福表示,去年一年我们重点进行台湖演艺小镇规划编制和城市设计,同时加快推进土地腾退、环境整治、老旧厂房改造利用等一些基础性的工作,目前台湖演艺小镇的规划编制基本完成,正在做进一步修改完善。去年以来,台湖演艺小镇举办了多场演艺文化活动,包括国家大剧院2018台湖音乐周和“十一”黄金周期间举办的国际影偶艺术周等,使广大居民共享演艺小镇建设成果。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被视为地标性的文旅新项目,也正面临自己的烦恼,首先面临的便是现阶段交通不便捷的障碍。

北京商报调查小组兵分三路,分别以“鸟巢”、国贸和天通苑作为起点,选择公共交通工具、自驾两种方式分别前往台湖演艺小镇。但实际体验后发现,从“鸟巢”出发,仅前期搭乘地铁便需要约一个半小时,随后还需搭乘约40分钟左右的公交车,并再步行5-10分钟。而若以国贸出发,也需经过地铁及公交,花费1-1.5小时。此外,从天通苑选择开车前往,一个半小时也是起步时间。

除交通不便外,配套设施也尚未完善。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小组在国家大剧院舞美基地周围2公里的范围内搜寻发现,包括饭馆、住宿、超市等业态均未出现。而在距离国家大剧院舞美基地驾车5分钟左右的北京国际图书城,尽管附近有饭馆,但数量相对较少。

在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看来,尽管北京市内确实还存在文化消费供给相对贫乏的区域,如人口密度较大的回龙观、天通苑地区,但以上地区的居民若要前往台湖观看演出,交通难度较大,工作日期间难以有充足的时间往返,而若是只有休息日才前往,也就意味着该区域在工作日期间活力较低,需要进一步思考细节化的运营模式。

破局由“点”至“带”促融合

无论是历史文物的保护、修缮,抑或是现代化的文旅项目的建设,均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切面。但大运河文化带若要真正实现历史之于现代的传承与发展价值,由点带面实现项目统筹和真正的文旅融合,似乎更为关键。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兴斌认为,大运河文化带上有很多文化遗产,但都只是一个一个的“点”,没有形成一个“带”的概念,且一提到大运河文化带或是通州,人们印象中显现的都是环球影城,其他的都火不起来,认可度较低,同时没有旅行社愿意制作相关的旅游产品,这也是一种市场错位。

这一观点得到不少业内人士的认可。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表示,三个文化带更多是自上而下概念的落地,不是自下而上社会公认形成的,因此大运河文化带虽然有历史文化基础,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部分历史文化遗迹的消失,导致人们与运河并未有更多生活上的接触,难以形成较高的社会认同度,相关文旅产品也难以进一步实现开发。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全长2700公里的大运河横跨全国8个省、直辖市,因此多个城市均在瞄向大运河进行保护开发。杭州便是其中之一,并得到不少业内人士的认可。

公开资料显示,运河杭州段北起余杭塘栖,南至钱塘江,全长约39公里,贯穿杭州市余杭、拱墅、下城、江干四个城区,且沿河有不少以运河文化、古街历史为主题的游览点以及博物馆和美食街,将历史文化与现代人的生活相连接,并有多个旅游产品也均围绕着运河杭州段布局,使得该处已成为当地的主要旅游路线之一。“主要是因为杭州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一直与大运河产生关联,因此当地的大运河是活着的,有较高的认可度,此后再通过多元方式的开发,让价值进一步凸显。”魏鹏举如是说。

为了提高人们对北京大运河文化带的认可度,北京大运河文化带在建设中也尝试推出多元化的活动。在前段时间举办的北京国际旅游博览会上,以“传承运河文化,乐游多彩通州”为主题的通州展厅,将做工精致的唐娃娃、书写北京历史及通州运河文化历史的连环画、运河船泥制作的陶艺制品等运河文化特色产品带到现场。除此以外,在已成为品牌性活动的北京阅读季中,通州区也开展了“大运河阅读行动计划”,推进大运河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弘扬和传播。

业界的共识是,北京大运河文化带若要形成“带”,除了强化社会认可度外,更需要因地制宜的落地,不只是按照常规建设一个大同小异的公园,或是更像是面子工程的项目,要让政策、学术论点等偏理论性的内容与人们生活相关联,这也能吸引更多企业进行布局,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激发产业活力。

正如沈望舒在与记者的对话中所说的:“我们要看的是什么?是价值链的升级和时尚先进文化的故事魅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化的新大运河文化带。”

借历史的长河,发当代文明的光辉。

北京商报记者卢扬郑蕊

文化带研究应破解碎片化难题 扩大文物界定先保护后开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