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最高法:诉前调解工作量将纳入法官考核统计范围
今天最高法发布《关于建设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的意见》。
新京报快讯(记者王俊)支持将诉源治理纳入地方平安建设考评体系,诉前调解工作量将纳入法官考核统计范围,促进建立调解前置机制……今天,最高法发布文件,对“多元解纷”工作作出部署。
促进建立调解前置机制
随着人民法院案件持续增长,司法资源优化和供给矛盾凸显,通过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把纠纷化解在诉前,把矛盾化解在源头,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人民法院一直在推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
记者注意到,今年全国两会,民进中央曾指出,调解前置程序缺乏法律依据,建议探索调解前置试点。
今天,最高法发布《关于建设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对诉前调解作出了诸多要求,包括:促进建立调解前置机制,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律师调解、行业调解、专业调解、商会调解等诉前解纷作用。
诉源治理或纳入地方平安建设考评体系
《意见》指出,人民法院应主动融入党委和政府领导的诉源治理机制建设。切实发挥人民法院在诉源治理中的参与、推动、规范和保障作用,推动工作向纠纷源头防控延伸。
人民法院应主动做好与党委政府创建“无讼”乡村社区、一体化矛盾纠纷解决中心、行政争议调解中心工作对接。
“支持将诉源治理纳入地方平安建设考评体系,加强对非诉讼方式解决纠纷的支持、指导和规范。”《意见》指出。
诉前调解工作量纳入考核统计范围
具体到法院工作,《意见》指出要完善诉调一体对接机制。建立由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及调解员组成的调解速裁团队,及时做好调解指导,强化诉调统筹衔接,做到能调则调,当判则判。
对起诉到法院的纠纷,释明各类解纷方式优势特点,提供智能化风险评估服务,宣传诉讼费减免政策,按照自愿、合法原则,引导鼓励当事人选择非诉讼方式解决纠纷。
对能够通过行政裁决解决的,引导当事人依法通过行政裁决解决;对适宜调解且当事人同意的,开展立案前先行调解。调解成功、需要出具法律文书的,由调解速裁团队法官依法办理;调解不成的,调解员应当固定无争议事实,协助做好送达地址确认等工作。
《意见》指出,明确诉前调解时限,规范调解不成后的立案和繁简分流程序。建立诉前调解案件管理系统,做到逐案登记、全程留痕、动态管理,并将诉前调解工作量纳入考核统计范围。
北京多元调解案件补贴纳入财政预算
以北京市为例,目前,北京全市多元调解案件补贴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多元调解+速裁”工作,全部纳入市综治考核指标体系,基层法院诉调对接中心建设全部由政府提供支持。
对内,立案庭统筹做好立案、诉服、调解、速裁工作,完善衔接机制,让大量简单、类型化案件和部分普通案件在前端快速化解。
新京报记者王俊
编辑樊一婧校对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