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重庆主城“绿肺”复苏记
嘉陵江畔的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重庆市主城区“绿肺”,保护区外围是风景名胜区,山下是重庆城区。“三区叠加”得天独厚,但也带来管理难题——私搭乱建、违规经营、部分原住民致富困难。
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2018年6月,重庆市委、市政府开展缙云山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一年多来拆除违建、探索生态搬迁、谋划产业升级,为全市重点生态功能区域实现“生态美、百姓富”高质量发展起到了“头雁”效应。
拆除多年违建为生态“减负”
林海苍茫,奇峰耸翠,缙云山保护区跨重庆市北碚、沙坪坝、璧山三个区,是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类型生态系统保持最好的区域之一,有珙桐、桫椤等国家级保护珍稀植物51种。
由于规划滞后、多头管理,保护区内一度农家乐无序粗放发展,少数村民违规租售房屋,一些业主违建跑马场、酒店等经营性项目,出现“蚕食”林地等破坏生态行为。
2018年6月5日,重庆市委、市政府提出“保护自然、保障民生”方针,启动缙云山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强力治理沉疴顽疾。
首先是拆除各类违建,这涉及不少业主和村民。尤其是部分村民将自家农房改造成农家乐,私自搭建“长高长胖”,整治难度大。
为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当地干部挨家挨户走访农户,现场办公听取群众意见,组织部分村民到莫干山等地观摩学习。
“刚开始,一些业主和村民抵触情绪强烈。随着耐心细致地做工作,村民们最终认识到生态破坏了对大家都没好处,拆违得以顺利进行。”北碚区“两违”整治办副主任吕玉春说。
“千竹农家”农家乐业主周燕告诉记者,自己违规搭建了玻璃房,“拆了后,我当初有些想法。但近几年,农家乐普遍档次低,拉客杀价,游客逐年减少,环境确实到了要整治的地步。”
在缙云山保护区实验区的“白云竹海”农家乐一条街,有农家乐65家。过去村民在屋顶、林地上随意搭建彩钢棚,卫生环境差,与保护区优美的生态极不匹配。记者近期看到,彩钢棚已全部拆除,道路铺设一新,村容干净整洁。
保护区内存在多年的违建酒店、马术场等也已全面拆除,并进行生态修复。
重庆市林业局负责人介绍,经一年多的努力,缙云山保护区190宗问题已完成整改182宗,一些多年来积累下来的矛盾得到彻底解决,实现了阶段性整治目标。
探索生态搬迁不让村民“苦熬”
缙云山保护区内户籍人口近9000人,其中核心区和缓冲区内就有1100多位村民。由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控严格,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产业发展受到限制,部分原住民生产生活困难。
73岁的蓝长生家住缙云山保护区核心区的缙云村戴家院组,因退耕还林、缺乏产业支撑,老两口靠子女赡养。“我从家走到村委会要一个小时,种地一年只有几千元收入,少得可怜。”
重庆市林业局负责人表示,缙云山保护区环境容量有限,大量原住民生活其中既不利于生态保护,事实上也难以增收致富。
为此,重庆市在北碚区率先探索自然保护区生态搬迁——自愿进城入户的村民,对其农房一次性补偿;自愿易地搬迁的,在保护区外围规划建房安置点;生态赎买搬迁户位于核心区、缓冲区的集体林地、承包地等,解决村民子女就学、社保等问题。
好政策得到村民的一致拥护,目前北碚区签订生态搬迁协议的核心区、缓冲区村民已达515人,占比超过96%。
“生态保护好了,大家都享受。搬出去生活方便,社保等问题也解决了,我能不支持吗?”蓝长生老人笑着说。
为解决搬迁村民就业,北碚区还聘请150名村民担任巡山护林员,增设保护区公益岗位约300个。
走深走实“两化路”
盛夏时节走进缙云山,雨后云雾缭绕,高大的红豆杉、香樟蔽日成荫。缙云山下是嘉陵江小三峡之一的温塘峡,江边是重庆市著名的北温泉以及当地古村落金刚碑。
尽管缙云山片区资源禀赋优越,但长期以来业态较为低端,上山沿线部分区域脏乱差。重庆市同步谋划区域风貌改造、产业提档升级,走深走实“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发展之路。
过去,在缙云山风景名胜区大门处,农家乐揽客、小吃摊乱摆、车辆随意停放等乱象群众反映强烈。经整治,在原有建筑中新装修的咖啡厅、生态资源展示厅开门迎客,停车场修缮一新,乱拉客、乱摆摊现象不见踪影。
目前,重庆市相关部门正在编制报送缙云山保护区相关规划,在严格保护生态的前提下,依法科学发展休闲度假、温泉康养等生态产业,将大缙云山打造成度假公园。
北碚区委负责人介绍,“山上做减法,半山做特色,环山做加法”的产业布局正在加快推进:推动农家乐向精品民宿转型,加快片区棚改;大缙云山环山绿色步道示范段动工;北温泉公园正在完善旅游设施……
重庆市林业局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确保缙云山保护区所有问题整改到位,推进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试点工作,为全市重点生态功能区域走“生态美、百姓富”之路发挥示范作用。
(新华社重庆7月3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