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雪山深处“别样”理发师
新华社拉萨7月30日电题:雪山深处“别样”理发师
新华社记者陈尚才
院子里阳光和煦,院外白雪皑皑,旦增索朗搬出方凳,拿出电推剪、平剪和梳子。他身穿羽绒服,脚蹬大头皮鞋,膀搭一条蓝色毛巾,摇身一变,就从乡长变成了地道的“理发师”。
“来理发!来理发!”听到吆喝,乡里亟待理发的人,一个个来到旦增索朗家里。只见他不慌不忙,调试好工具等,笑嘻嘻地问:“谁先来?”
因为地处喜马拉雅深山,交通不便,人口稀少,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楚鲁松杰乡境内无人开设理发店。干部群众在深山放牧巡边,理发成了难办之事。
穿了白大褂的次仁顿珠,抢先一步坐在小凳上。旦增索朗欠下身子,用左手轻抚后颈,右手浸湿毛巾擦拭头发,熟练地用平剪将头发打薄,再拿起电推剪将两鬓打短。
旦增索朗说:“头发理短,人就精神了!”
旦增索朗理发只有两种发型——整体短发和两鬓短发。“理发免费,洗发自理,头套布自带。”这是他的理发告示,乡里人人知晓。有人用塑料袋套头,有人用旧衬衫裹脖,有人借白大褂代替,还有人干脆光着膀子。
理发这门手艺活,是旦增索朗自学来的。读书时,他就在老家村庄里和乡亲们相互帮忙剪头发:将两鬓头发理短,头顶毛发剪薄,总体收拾齐整。参加工作后,凡到理发店剪发,旦增索朗就会多留个心眼,看理发师怎么剪发如何造型,他对理发这门手艺愈有心得。
山里的群众没有发型的概念,平常都是男人们相互剪一剪,妇女们编辫子留长发。乡长会理发这事让楚松村的群众惊叹,男人们慕名前来,请乡长理发。慢慢地,旦增索朗就成了乡里干部群众的“理发师”。
在楚松村楚鲁组,48岁的次仁贡桑是深山里的另一位“理发师”。他告诉记者,第一次给村民剪发自己心里也没底,就想反正能剪短就行。慢慢地,剪的次数多了,他也就学会了头发造型。“无艺人胆大”的他,理发手艺是经年累月练出来的。
“这里大雪封山半年,以前大伙都不理发,相互看着也习惯。这些年,人人都爱干净,再像牦牛一样留着长发,会被人取笑的。”村民托美旦增说,“我们村就属次仁贡桑头发剪得好!”
小学校长多布杰也是一位自学成才的“发型师”。他的固定“顾客”是小学里的10个学生。锅盖头、心形头、苹果头、齐耳短发、闪电流线头……各种或土或洋的发型,都能在多布杰的手底下变出来。
精湛的理发手艺是恶劣的环境逼出来的。
2015年7月,24岁的多布杰分配到楚鲁松杰乡苹果小学任教。到校不久,他就发现没人给孩子们理发。思来想去,他决定自己网购工具,跟着手机App教程自学理发。
眼里过千遍,不如手上过一遍。乡干部洛桑自告奋勇成为多布杰的第一个“顾客”。多布杰一边看视频一边学着剪,剪着剪着就把洛桑的发型剪乱了。就这样,一次次失败过后,多布杰逐渐掌握了理发的技艺。
“老师,给我剪一个酷酷的猫脸发型。”8岁的拉巴次仁坐在凳子上,满脸期待地说。小女孩旦增曲珍接过话说:“我们抓只猫放你头上,让猫啃一啃就成猫脸头了!”旁边的孩子们笑得前俯后仰。
多布杰将剃头刀在帆布条上来回蹭了几下,从发际一刀下去,直剃到拉巴次仁后脑勺下的凹陷处,如同在地球上开采了一条宽敞的道路,将其分隔成左右两个半球,后来逐渐缩小包围圈,理成了一个“苹果头”。
半年前,学校分配来了旦增色珍和桑吉两位女老师,也给多布杰的理发工作减轻了负担。如今,两位女老师每天负责给女孩子编辫子、打理头发,多布杰再也不用给女生剪短发了。
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虽然地处深山、艰苦异常,但深山里的干部群众始终干净清爽。“一个人,头发脏乱就显得没精神;一个乡,人人干净清爽就显得朝气蓬勃。”旦增索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