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华所被查触及监管软肋,市场化监管不该隔靴搔痒

日期:07-30
瑞华

原标题:瑞华所被查触及监管软肋,市场化监管不该隔靴搔痒

对违法中介及参与人员隔靴搔痒式的处罚,应该从市场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应是从重、从严的市场化监管。

瑞华会计师事务所(简称“瑞华所”)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后所产生的连锁反应仍在持续发酵。截至7月28日晚,由瑞华所提供审计服务的33个IPO项目被叫停,另有13宗再融资项目中止审查。显然,这些公司均受累于瑞华所。

2019年1月份,康得新因无法按期兑付15亿元短期融资券本息,受到市场质疑,其122亿元巨资不翼而飞因之被曝光,并由此打开了瑞华所的“潘多拉魔盒”。证监会调查认定,2015年至2018年,康得新连续四年财务造假,累计虚增利润金额高达119亿元。而2015年至2017年年报,瑞华所均出具了“标准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意见,仅2018年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意见。据此,证监会决定对瑞华所进行立案调查。

虽然在7月28日,瑞华所发文称对康得新审计项目全面履行了应尽的职责义务,但证监会的调查结果已是板上钉钉。退一步讲,即使瑞华所在康得新项目上已经“勤勉尽责”,那么,辅仁药业发生类似康得新的故事,华泽钴镍在2013、2014年度和2015年上半年累计向关联方提供巨额资金问题等,作为审计机构的瑞华所,同样难摆脱嫌疑。而且,三家问题公司的审计机构都是瑞华所,这一切显然并非巧合那么简单。

被监管人士解读为“行为极其恶劣、后果极其严重”的康得新财务造假案,暴露出作为审计机构的瑞华所及相关审计人员,或胜任能力不足,或职业操守存在问题。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中介机构在执业过程中独立性缺失、执行业务准则不到位、职业怀疑不足等突出问题。“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对于中介机构而言,无论是胜任能力还是职业操守存在问题,最终招致证监会立案调查或行政处罚,均无可厚非。

不过,对于未勤勉尽责的中介机构,监管部门的处罚却颇值得商榷。近年来A股市场发生的大案要案并不少见,仅欺诈发行案例就发生了多起,但监管部门对保荐机构、审计机构等中介机构处罚的“板子”,往往都是高高举起又轻轻落下。截至目前,在多起欺诈发行案例的背后,并没有哪家中介机构被撤销业务许可,大多是以罚款了事。

一罚了之,如果不能产生有效的威慑力,就无法倒逼中介机构更加勤勉尽责,反而会加剧更多问题中介的产生,形成恶性循环。

此次瑞华所被立案调查,波及诸多企业的IPO及再融资进程,再次引起市场对中介机构从严监管的关注。笔者以为,对违法中介及参与人员隔靴搔痒式的处罚,应该从市场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应是从重、从严的市场化监管。

另外,拟IPO企业和上市公司作为中介机构的“衣食父母”,应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选择中介机构的问题上实现充分的市场化,让问题中介机构成为被市场唾弃的对象,让诚实守信的中介机构有更多施展的空间。

平安证券在这方面曾有过惨痛教训。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也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平安证券在保荐工作上曾经采取粗放式经营的模式,虽然保荐的企业数量增多了,短期内收入也增加了,但终因保荐万福生科而付出巨大代价。此后,拟上市企业对其敬而远之,令平安证券的保荐业务受到严重影响。

笔者认为,叫停被立案调查审计机构的相关项目,应设置一定时限,比如,中止审查或中止审核的时间不低于3个月,绝非像目前这样保荐机构提交核查报告后即可放行。如此,拟上市企业或上市公司在选择中介机构时,自然会保持更加审慎的态度,对于曾经被处罚的中介机构不会轻易伸出橄榄枝。这样,就能倒逼中介机构提升其职业胜任能力,倒逼中介机构诚实守信、勤勉尽责。否则,将会被市场化淘汰。

曹中铭(财经评论人)编辑汪世军校对张彦君

经验交流:理论调研要把握关键 反哺办案 省委宣传部传达学习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精神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