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博物馆里的夜消费
当“博物馆奇妙夜”不止停留在电影中,博物馆的神秘又将与静谧的夜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日前,北京市推出13项举措打造“夜京城”,鼓励有条件的博物馆、美术馆延长开放时间。新规的发布为博物馆的夜经济按下加速键。而早在去年,首都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等博物馆就已开始试水夜场活动。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博物馆开夜场更像是各个博物馆的试水,尚未形成常态。
未成常态
随着24小时营业的咖啡馆、KTV越来越普遍,这股夜经济的风潮也刮向了文化行业。从通宵不打烊的书店,到深夜里的博物馆展览,夜经济早已不再是传统休闲娱乐行业的代名词。
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博物馆正在逐渐打破“朝九晚五”的开放时间。2014年4月,中国国家博物馆就曾举办夜间特展,北京自然博物馆更是连续十多年在暑期举办夜场活动。2018年7月开始,首都博物馆也在每周六将开放时间延长至20点,并在夜场期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
首都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今年7月24日,首都博物馆共实行夜间开放时间52次,先后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51场。夜间开放以来,累计接待观众14490人次,经营销售额总计1.1万元。
早在1997年就已经开始试水博物馆之夜的西方国家,开放夜场已经成为了许多博物馆的常态。大英博物馆每逢周五部分展厅延长开放至20时30分、卢浮宫每周三和周五晚开放至21时45分,此外还有不少博物馆都选择在周五晚上增设夜场。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目前国内已形成夜间开放常态的博物馆仍属少数。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表示,博物馆举办夜场首先需要突破安保、消防和自身空间三重限制,安保人员需要在夜场大幅增加,整个展馆需要重新进行消防安全审批,而国内大多数博物馆设计时缺乏能够举办夜间活动的场所。此外,博物馆还需要增加工作人员的投入,这对非营利性的公立博物馆而言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新政效应
博物馆夜经济从来都不是一个新鲜事物,但在博物馆领域被频频提及还要从今年故宫举办上元夜的灯会说起,这也是故宫94年来首次夜间对公众开放,引发大量观众关注,甚至还一度让故宫博物院的售票网站陷入瘫痪。
业内人士表示,故宫“紫禁城上元夜”的一票难求既折射出观众对博物馆夜场活动的期待,也让博物馆夜场的常态化成为可能。
新政的来袭正在为只是“星星之火”的博物馆夜经济“添柴加火”。7月12日,北京市推出13项举措打造“夜京城”,鼓励有条件的博物馆、美术馆延长开放时间,逢重要时间节点、传统节日开放夜场参观,举办夜间文化、旅游活动。
北京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称,目前已编制《北京地区博物馆夜间开放试点工作方案》,希望通过试点探索符合北京地区特点的博物馆夜间开放模式,将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逐步完善博物馆夜间开放的形式和内容,同时建议各馆将夜场开放需增加的软硬件设施保障需求列入年度预算予以解决。
据北京商报记者了解,目前北京市的各大博物馆都正在讨论未来夜场活动的开发和规划。在陈少峰看来,“新规对博物馆而言无疑是一个利好的信号,这既是一种给博物馆文创带来消费刺激的方式,还是丰富人们文化生活的途径”。
瞄准体验
博物馆奇妙夜的“奇妙”正在于博物馆的神秘与夜文化碰撞带来的火花,如何将博物馆自身特色与夜晚相结合也成为了开发博物馆夜经济的关键。
据首都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首都博物馆还将持续进行每周六晚延长开放时间至20时,同时延续“蓟下博谈·公众课堂”系列,着重增加节庆日的公众活动,根据不同受众策划不同类型的活动或讲座,不断培育博物馆的夜场参观观众。
陈少峰指出,博物馆夜场如果仅是参观展览很难吸引观众,应举办配套的体验活动如小型音乐会、手工艺体验活动等。也有观点认为,博物馆夜场活动还可以结合AR、VR等多种方式,增加趣味性和互动性,甚至诵诗、饮茶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活动也都可以进行尝试。
“博物馆举办夜间活动一切要以安全为前提,这包括文物安全和观众的安全,任何夜场活动都应坚守安全的底线,同时针对博物馆的自身属性进行相关优化升级和提供配套服务。”陈少峰补充道。北京商报记者宗泳杉/文
首都博物馆摄影志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