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暑,一年过半
大暑之前,农人们耕与忙,之后就要兼顾收和藏
新京报讯(记者周怀宗)大暑把一年分成两截,前半截耕与忙,后半截收和藏。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高温高湿,伴随着旱、涝、风灾,是一年中最难熬的时节,但同样也是开始收获的时节,早稻开始收割,晚稻开始插秧。在传统的农耕社会,大暑这个最热也最忙的季节里,绝大部分人忙于农事,不可能有避暑的机会。
大暑已至,到了一年中最热的时节。资料图片
溽暑最热也最湿
大暑多在中伏,太阳辐射强烈,尤其在我国东南部,受太平洋暖高压气流影响,动辄多雨,著名民俗学者高巍说,“所以人们常把这个阶段叫做溽暑,就是形容高温高湿的天气”。
据中国天气网的数据显示,30年来,从7月下旬到8月上旬,全国各地逐渐进入极端高温天气,而此时正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大暑阶段。
在农业生产中,高温天气可以使农作物快速成熟,是不可或缺的环境因素,高巍说,“不热,农作物长势就不好,但对人来说,就不太友好了,尤其在城市里,人口密集,房屋成片,气温变化缓慢,热起来更难受。不过,以前四合院是人字顶的房屋,房顶和天花板之间的空间很大,是天然的隔热层,房间里一层层的竹帘子也有隔热的效果。而且平房还有树木遮阴,气温相对不那么高”。
“四大火炉”也分新旧
2017年,中国气象局第一次发布中国省会城市和直辖市夏季炎热情况,其中重庆、福州、杭州、南昌位列最热城市前四,成为新的“四大火炉”。
“火炉”的说法,最早出现于民国时代,当时媒体曾评选出三个“火炉城市”,分别是重庆、武汉和南京。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四大火炉”的说法,但第四个“火炉城市”并不确定,南昌、长沙等都曾入选。
2017年,中国气象局综合分析31年的气象资料,发布最热城市排名,重庆仍旧位居首位,但武汉、南京则分别跌落至第六位和第八位,福州、杭州后来居上,分别位列第二、第三。
“火炉城市”的形成,和城市生活的形态有关,城市中高楼密集、人口众多,高温辐射下升温更快,散热却更慢,再加上工业染料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使得城市的气温要明显高于周边郊区。
此外,“火炉城市”的转移,被认为和气候代际变化有关,中国气象局专家曾解释称,“中国南北方气候变化有20年至30年左右的振荡期。在振荡期内,长江流域的温度增长相对较低,北方城市气温升高的速度反而更快”。
城市太热不如去郊区
进入中伏,北京开启“闷热”模式,23日,北京城区气温达到34℃,尤其在温度最高的中午,不宜出门以防中暑。
在没有空调的时候,老北京人又是如何避暑的呢?高巍介绍说,“其实在明清时代,冰块已经相对普及,价格不贵,买一小块冰,放在屋里冷气蒸腾。老北京人爱穿背心、汗衫,也有避暑的效果,此外井水能起到冰镇的效果,井水深而凉,就是老北京人说的‘井拔凉’,冰镇瓜果最好,吃面的时候,也可以用井水过一遍”。
条件好一点儿的家庭,则会选择去郊区避暑,高巍说,“北京周边有很多避暑胜地,延庆、门头沟等,都可以避暑,在以前,甚至不用去太远的地方,比如颐和园就是皇帝避暑的地方,过去皇帝4月份就到颐和园,一直呆到10月份才回紫禁城”。
在今天,颐和园早已经成为城区,避暑效果没有以前那么好了,但在北京郊区,仍有很多可去之处。高巍说,“比如京西的妙峰山,夏天早晚还要穿长袖,而且还有一桩妙处,妙峰山夏天也有雾,冷雾袅袅,住在那里格外凉爽”。
新京报记者周怀宗
编辑张树婧校对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