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玉兰飘香溢山村——记民和县隆治乡桥头村“第一书记”李玉兰
玉兰花,象征着顽强生命力,其花香悠远,开放时有着一种无畏严寒的勇气,代表着人们对美好事物和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
——题记
花如其名,名如其人。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李玉兰,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农牧局办公室主任。与其说李玉兰是农牧局办公室主任,我更愿意说她是村里的书记,因为,从2009年至今,10年的光阴,李玉兰全部在村里度过,10年的精力全部放在村子的发展上,10年的心血都在村民身上,尤其是困难群众身上。
今年,李玉兰55岁了,已经退休了,但是她依然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隆治乡桥头村担任“第一书记”,是什么让她留了下来,是村民拳拳深情,也是李玉兰对村子村民的难以割舍,用李玉兰的话说“如果现在我走了,可能要比我留下来更难受更后悔。”
采访李玉兰的过程中,没有从一个村民口中听到“李书记”这个称呼,几乎所有村民的称呼都是“李大姐”,从这个称呼就不难联想到李玉兰留下来的原因。
爱心10年在农村
2009年,我省启动“选派优秀党员到村担任支部副书记”活动。当时的李玉兰正在民和县农牧局办公室上班,是她负责接收的文件,当时文件的一句话,让李玉兰记忆犹新,时至今时今日。
“选派优秀党员到村担任支部副书记,着力解决百姓贫富差距,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因为一句话,李玉兰萌生了一个念头,到村里去担任支部副书记,文件上的所有要求李玉兰都符合,却唯独年龄,文件要求年龄不得超过35周岁,而那时的李玉兰已经45岁了。
回家后,李玉兰翻出了过去连续8年获得“优秀共产党员”的荣誉证书,带着荣誉证书就去找民和县委组织部部长、县农牧局局长,强烈要求到村里去担任支部副书记,领导不同意,李玉兰的说辞就只有一句:“我是连续8年的优秀共产党员,为什么不让我去。”
最后执拗不过李玉兰,组织同意了李玉兰的请求,但有一点要求,那就是李玉兰必须去民和县条件最为艰苦的村子,这也是李玉兰求之不得的,因为只有去最贫穷的地方,才能帮助更多人。
满坪镇浪塘村,一个纯回族村,是民和县最为艰苦的一个村子,当时村子里没通路,村民吃水靠驮。李玉兰,一个汉族妇女干部,来到了浪塘村担任支部副书记。
初到浪塘村,李玉兰的首要任务就是走访,走访过程中,来到了村民韩成元家,见到韩成元的情景,让李玉兰心中一酸,不禁想起自己残疾的儿子。
“当时,韩成元趴在地上,脸上身上全是土,行动只能用手往前一点一点爬,膝盖上鼓起了一个大包……”谈起初次见到韩成元的场景,李玉兰依然是记忆犹新。
原来,韩成元之前在工地干活,不小心摔断了腿,医院在膝盖处用塑料支架固定,等到恢复时就可以拆除。但是,韩成元不懂这些,导致膝盖恢复后,长好的肉将塑料支架顶了出来,导致行动不便。
当即,李玉兰就带着韩成元到民和县医院检查,询问医生能否治疗,医生告知李玉兰,这是一个小手术,只要将支架取出来即可,手术费用7000元,而这7000元钱对于韩成元来说是巨款,家里也拿不出这么多钱。
2009年,李玉兰一个月的工资只有1900元钱,李玉兰让韩成元不要担心,就是自己花几个月的工资也要做手术。“我儿子的残疾已经治不好了,韩成元还有康复的机会。”一想到自己的儿子和儿媳,李玉兰不禁心头一酸。
紧接着,李玉兰协调县医院为韩成元进行手术,并为韩成元缴纳7000元的手术费,并给了韩成元儿子1000元钱。“这1000块钱是这段时间你和你爹的生活费,省着点花,一天只能吃面,肚子吃饱就可以,不能吃手抓。”当时,李玉兰对韩成元的儿子叮嘱道。
手术后,韩成元住院了15天就出院了,出院的时候已经站起来了,可以缓慢行走。“去年,韩成元还来看我,给我提了两袋浪塘村山里的黑土,让我种种花。”李玉兰心里很清楚,两袋黑土,是韩成元的心意,也是对她这个支部副书记的认可。
李玉兰在浪塘村的几年时间里,为村里通了硬化路,自来水通到了村民的院子里,村容村貌大变样,已经不再是民和县条件最艰苦的村子。
2015年,李玉兰结束了浪塘村的驻村工作,又重新回到农牧局办公室上班,机关办公室上班,李玉兰发现自己很不适应,电脑不会用、打字不会打、文件不会接收……
当年,精准扶贫工作启动,需要各单位选派扶贫驻村“第一书记”,无独有偶,和第一次驻村同样的情形,但是年龄限制放宽到了45岁,可李玉兰还是超过了,经过了和第一次驻村同样的博弈后,李玉兰如愿以偿地成为了隆治乡桥头村“第一书记”。
决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村民身上
如今,李玉兰每次回县城,第一件事情不是回家,看望残疾的儿子和儿媳,每次的目的地只有一个:民和县水利局,向水利局申请桥头村的喷灌项目,并进行项目协调对接。
李玉兰之所以跑水利局,是因为在桥头村农田灌溉上吃了亏,她说:“吃了这样的亏,我能承受得起,但是村民们却承受不起吃这样的亏所带来的负担。”
2018年5月27日,李玉兰为桥头村争取的葵花基地正是灌溉的季节,桥头村耕地全部是白土,灌溉采用的依然是大水漫灌,大水冲刷田埂边的白土,形成了一个将近3米的深坑,深坑顶部被田埂边上的杂草覆盖,看不出有何异状,和平时并无二致。
就在这一天,李玉兰到葵花基地察看灌溉情况,走在田埂上,一个踉跄就掉进了深坑,还好深坑之内有弯道,李玉兰被卡在深坑的中间,被村民们救起后,李玉兰已经直不起腰了。
李玉兰当即就被村民送到了民和县中医院,经检查,李玉兰脊椎4个骨节脱落,李玉兰想着可能住院休息上几天就好了,但是没成想,住院18天,病情越来越严重,无奈之下转院到省医院就诊,省医院的治疗方案是进行手术,手术费用在20万元左右。
李玉兰虽然是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但是20多万元的手术费用也是一笔巨大的支出,况且家里还有残疾儿子和儿媳妇,李玉兰觉得花这么多钱不划算。
随即又转院到西安西京医院,没想到西安西京医院的手术费用在30万元左右,无奈之下,李玉兰到了北京301医院,进行康复性治疗,治疗一段时间后,3个脱落的骨节已经复位,最后一个骨节复位也只是时间问题。
可是,李玉兰人在北京治疗,心却在村里,想着村里的葵花基地,没等最后一个骨节复位,李玉兰就提前出院,回到了村里。虽然每天要在腰上缠上束腰,帮助最后一个骨节复位,但是李玉兰还是直不起腰。
一想到自己身上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李玉兰决心要给村里的耕地争取喷灌项目,如今,一听到村民连夜在地里干活,李玉兰都要打电话将村民叫回来。她说:“我绝不希望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又发生在村民身上,这样的事故一个普通村民承受不起。”李玉兰心里最担心的就是村民。
书记,我把存折交给您
李玉兰从北京治疗回来了,还是直不起腰,好奇的村民就询问情况,李玉兰开玩笑地说:“手术费太贵了,花那么多钱不划算,还是等着慢慢恢复吧!”
李玉兰一句开玩笑的话,村民们却当真了,村民们都认为李大姐可能手头真没钱,才放弃了治疗,而实际情况只有李玉兰清楚。
64岁的赵英莲老人独自居住,在其他村民口中听说了李玉兰没钱做手术,就亲自做了两个焜锅馍馍去看李玉兰,并将自己的存折交给了李玉兰。
“书记,我把存折交给您,你赶紧去做手术,我也不知道存折里有多少钱,你先拿去用。”赵英莲将存折交给李玉兰时说,李玉兰很清楚,存折里有8000元钱,这些钱都是李玉兰帮助老人去存的,这些钱是老人几年来靠买手工鞋垫积攒的,是老人的生活费,无论如何都不能伸手。
贫困户李英枝,将女儿准备上大学的1万元学费交给李玉兰:“李大姐,这钱你拿着先去看病,娃娃开学了学费我再想办法。”
贫困户赵小莲将一个存折交给李玉兰:“李大姐,这个存折里有15000元钱,10000元钱是和我家男人商量过的,5000元钱是我自己的私房钱,我家男人不知道,这些钱你先拿着去看病。”
……
讲着讲着,李玉兰不禁哽咽了,眼眶红润了。她说:“这些钱都是村民们辛辛苦积攒的,无论如何我都不能拿,我已经恢复的差不多了,过段时间适应就好了。”当时,为了让村民们放心,李玉兰撒了谎,李玉兰心里清楚,脊椎的疼痛要比刚从北京回来的时候加重了。
去年,李玉兰荣获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10月份,从北京参加完表彰会回来后,李玉兰病情一天天加重,先前已经恢复得三个骨节再次脱落,卧床不起,大小便失禁。
随即,李玉兰被送到甘肃省中医院进行紧急手术,脱落的4个骨节全部复位,住院19天,花了8万元,保险报销后只花了2万元。
如今,李玉兰虽然已经完全恢复,但是腰间还裹着束腰。
10位村民代表要求留下“李书记”
春节过后,李玉兰在家休息,桥头村村民铁令梅去探望李大姐的恢复情况,临走时,李玉兰将一沓材料交给铁令梅,让她代为转交到民和县人社局,因为人社局在四楼,需要爬楼梯,这对没有完全恢复的李玉兰来说很困难。
铁令梅接过材料,出了李玉兰家,翻开那一沓材料,铁令梅慌了,这竟是李大姐的退休材料。铁令梅狂奔而去,目的地不是民和县人社局,而是桥头村“两委”办公室。
“李大姐退休就意味着要离开村子,没有经过村民的同意,我们不让走,我就把她的退休材料扣下来了。”铁令梅说出了当时内心的第一个想法。
回到村子后,铁令梅和村民们商议后,决定要坚决留下李大姐,怎么留呢?村民们请赵爱德执笔起草一份民意书,赵爱德早些年在乡镇工作过,是桥头村的文化人,村民们都叫他“赵秀才”。
“我们隆治乡桥头村‘第一书记’李玉兰来到桥头村这片土地上就像一颗种子,它发芽之后开出爱之花,结出爱之果……请求民和县人民政府、县委组织部、县农牧局领导望准予此请求,民意难违,留村再工作。”民意书中这样写道,落款是“桥头村全体村民”。
赵爱德写完民意书,又跑到县城打印,打印完后赶回村里,分发给各社社长,让社长连夜挨家挨户走访,村民纷纷在民意书上签名留手印。
第二天一大早,由村“两委”、老干部、老党员、村民代表等组成的10个人,走进了民和县委县政府的大楼,找人民政府县长、找县委组织部长、找农牧局局长,交上民意书,再次恳求将李玉兰留下。
民和县委组织部部长郭树强的办公室内,10位村民代表,你一言我一语,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留下李玉兰。他们说:“我们不懂党和政府的退休政策规定是啥,把李大姐留下来是我们所有村民的最大心愿”“村子的发展刚迈上正轨,这时候李书记走了,让村子怎么办”“李大姐身体不好,她可以什么都不用干,跑腿的事情让我去跑,只要她在村子里,我们就有底气和信心……”
村民们软磨硬泡,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随即,郭树强找李玉兰谈话,征求李玉兰意见,此时,李玉兰才知道这件事情,经过多次沟通,最后李玉兰正常退休,但继续担任桥头村“第一书记”。
如今,李玉兰已经正常退休了,但是还担任桥头村“第一书记”,由退休干部担任扶贫驻村“第一书记”,这在我省乃至全国都绝无仅有,这也展现了一名扶贫驻村干部的责任与担当。
“弯腰书记”撑起村庄的希望
4月18日,桥头村梨花园内游人如织,64岁的独居老人赵英莲摆摊出售自己做的幼儿布鞋收入200元,村民赵小莲摆摊经营焪锅烤馍、手工凉面、土猪肉等,收入1900元,依托隆治乡首届梨花节,桥头村20多户村民在梨园内做起了家门口的小生意。
这一切还多亏了李玉兰。隆治乡有上百年种植梨树的历史,李玉兰到桥头村担任“第一书记”后,瞅准了村里的46.67公顷、1万株梨树,以花为媒发展乡村旅游,让软梨果实变成钱的同时也让成片的梨花变成了钱。
村子要发展,离不开致富带头人。2015年,李玉兰到桥头村担任“第一书记”,全村424户1605人,其中贫困户26户80人,全村耕地面积120公顷,全部为水浇地。耕地种植的基本上都是粮食作物,村民们的心思不在耕地上,而是想着外出务工挣钱。
铁令梅就是其中之一。当时,铁令梅家有2台出租车,在县城跑车,2台车每个月有15000元的收入,家里的耕地基本荒废了。
“李大姐走访到我家,和我商量,能否回家来发展农业种植,带动村里更多的妇女增收,我当时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没种过地,也不会种地,李大姐看出了我的顾虑,宽慰我说,我是从农牧局下来的,种地我可以教你啊。”李玉兰的话,让铁令梅心里有底了。
2016年,铁令梅将自家的2台出租车买了70万元,回到桥头村成立了光林种植合作社,流转村民100公顷耕地,成立了葵花种植基地,铁令梅负责合作社葵花种植,李玉兰负责技术指导,并帮助销售,实施订单农业种植。
2017年,铁令梅的合作社大丰收,一年盈利23万元。去年,在李玉兰地指导下,铁令梅寻找了一些蔬菜订单,联合附近其他村子的5个合作社,成立了联合社。李玉兰从省农业农村厅争取了40万元的发展资金,盖起了9个温室大棚,指导铁令梅发展休闲循环农业。
目前,铁令梅的合作社有固定员工53人,这些人都是桥头村的妇女,并在合作社成立了工会,这是我省第一个在合作社成立工会的合作社。
村民们为何不让李玉兰离开,因为李玉兰为村子带来了变化,让村子有了新面貌,村民们期待李玉兰能为村子带来更大的变化。不完全统计,李玉兰担任桥头村“第一书记”期间,为桥头村争取了2000多万元的项目,项目涉及村子基础设施改善和产业发展,引进了2400多万元的改造升级项目。
“弯腰书记”李玉兰,其实并不单单指李玉兰的身体状况,其实也是其家庭状况,家庭的重担也让这位普通的妇女直不起腰。
早些年丈夫去世,儿子三岁时因医疗事故,导致聋哑,李玉兰一边要忙村里的事,一边还要照顾儿子,家庭的不幸以及艰辛,让李玉兰内心感触颇深:“我眼里见不得穷人受苦,更见不得残疾的穷人受苦。”
儿子拉扯成人后成家了,儿媳妇也是一名聋哑人,家庭的负担加上工作的压力,让李玉兰不仅成为了一名“弯腰书记”,更成为了一名“弯腰母亲”。(张多钧赵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