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频发文 经济观察报:这些“玩家”要当心了

日期:07-19
供应链金融

原标题:[首席观察]监管频发文借普惠金融之名的“玩家”要当心了

理性·建设性

供应链金融也好,小额信贷也罢,借着政策东风,或许不乏有逐利资本以“普惠金融”之名行不利之义……

这次,监管可能急了。才发155号文,即《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指导意见》(银保监办发〔2019〕155号),中国银保监会又联合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扶贫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扶贫小额信贷管理的通知》(简称《通知》)。

或许近期并非个案的承兴供应链事件是监管频频发文规范市场的诱因之一。

在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浙商银行原行长刘晓春看来,供应链金融有两大风险:真实贸易问题(可能的核心企业造假融资);风险点把控似是而非。看起来,承兴事件更像应收账款融资骗局。

刘晓春对经济观察网解释,中小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大企业拖欠应付款和政府部门有关补贴、退税等费用所致,在金融机构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同时,要防止大企业趁机挤压中小企业的流动性,转嫁融资成本

“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不能成为推动供应链体系相互拖欠的工具,而应该通过增强全链条信用管理,缩短链条整体账期,减轻中小企业负担!”海王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银行前副行长王永利告诉经济观察网。

而供应链金融也好,小额信贷也罢,借着政策东风,或许不乏有逐利资本以“普惠金融”之名行不利之义……

155号文旨在“立规”,厘清供应链金融闭环链条的关系,出清风险,规范市场,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而监管就供应链金融专门发文规范,尚属首次。

从业务模式、风控、额度管理等方面,155号文对银行、保险等机构从事供应链金融提出了业务标准;并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应依托供应链核心企业,基于核心企业与上下游链条企业之间的真实交易,整合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各类信息,为供应链上下游链条企业提供融资、结算、现金管理等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

《通知》明确发展扶贫小额信贷的总体要求。要求必须坚持两手抓、两促进,即一手抓精准投放,能贷尽贷;一手抓规范完善管理,防范化解风险。且重申扶贫小额信贷的政策要点。坚持“5万元以下、3年期以内、免担保免抵押、基准利率放贷、财政贴息、县建风险补偿金”的政策要点。

《通知》还提出了防范化解风险的政策措施。明确办理扶贫小额信贷续贷、展期的条件和期限。要求稳妥处置逾期贷款,妥善应对还款高峰期。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分工。将扶贫小额信贷质量、逾期贷款处置等情况纳入地方党委、政府脱贫攻坚年度考核内容,定期通报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开展情况等。

两份文件的共同点是,均为普惠金融范畴,均强调“规范”、“防范风险”,细化、量化标准,且责任到人。监管近期频发文,类似承兴供应链骗局事件或是诱因之一。此外,《通知》称“妥善应对还款高峰期”,亦暗示监管政策上的未雨绸缪。

不过,按照监管层的说法,抵御风险的“弹药”是充足的。金融风险已经从发散状态逐步转向收敛,总体可控。

7月14日,来自银保监会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的数据显示,5月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超过10万亿元。另外,网贷机构数量较2018年初下降57%。坚定不移拆解高风险影子银行,两年多来,大力压降层层嵌套、结构复杂、自我循环高风险金融资产13.74万亿元,有力遏制金融脱实向虚。两年来,累计处置不良贷款超过4万亿元,当前银行业不良贷款率稳定在2%左右,拨备覆盖率超过175%。

值得一提的是,7月18日,市场传陆金所计划退出网贷业务;随即陆金所官方声明称:陆金服P2P业务正积极响应和配合监管“三降”要求。网贷业务正常运营,存量产品与客户权益不受影响。

诚然,无论陆金所是否退出P2P,其都不是个案,但标志性意义明显。目前全国有逾400余家网贷平台被清退,退出和转型将是下一阶段行业重点;这期间,还有网贷企业改名为“XX金科”。

但接踵而至的问题是,现在的金融科技领域异常火爆亦日趋拥挤,如果昔日网贷、消费金融(现金贷)等平台大多挤向供应链金融,是否又会一地鸡毛?

的确,金融严监管之下,不乏金融企业、科技公司,包括P2P、第三方支付等机构动辙由C端金融转向B端布局,且借着上升至国家战略的供应链金融之政策东风,转移至新的“风口”掘金。

不过,就此,也有人担心,目前的严监管或不利金融科技的创新与发展。

央行科技司司长李伟在7月13日的“第四届全球金融科技(北京)峰会”上坦言,促进金融与科技深度的融合,协调发展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人民银行正在制定金融科技的发展规划。央行会同相关部委,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十个省市开展金融科技应用试点,即中国版的监管沙盒。此次试点,一开始就设计了风险补偿和退出的机制,可以推倒重来。

由此,市场亦期待,不久能看到一个统筹兼顾与高效开放的金融科技监管体系雏形。

诚如,李伟所言,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

如果说曾经的监管包容赋予金融科技一定的创新空间,加之中国巨大的应用场景等助推之下,令我们的金融科技应用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但利弊皆存。

某些时候,新兴事物一旦被贴上“风口”的标签,监管体系尚未完善之时,往往会被曲解。尤其当它可归类于金融科技赋能的大范畴时,在类金融科技的大框之下,充满了各类良莠不齐的“玩家”。

那么,现在的严监管或许亦会“平抑”趋利资本之高涨热情,尤其当金融监管深入至业务过程、运作细节,注重标准化、量化监管之时。诚如,正在被清退、退出或转型的“网贷”平台,放眼国内的大金融科技范畴,下一个被整治、清肃的平台会是什么?但见不少消费金融平台正悄然转型、升级。

此过程中,也许还要忖度:金融监管有了推倒重来的信心,是否其在制度设计上就会少走些弯路?少些运动式的“一刀切”?至于当下监管是否会抑制金融科技的创新需要交给时间去回答。

而回溯过往,会看到快速升温于2017年的供应链金融正是基于政策推动,其发展才势如破竹。诸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84号)、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若干意见》、《商务部等8部门关于开展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的通知》(商建函〔2018〕142号)等。

倘若说,上述政策更多是助力供应链金融的大发展,那么,155号文与《通知》则更偏向市场规范与风险防范,强调监管量化;而这也与最初的政策意愿相辅相成。

“我不认为155号文会影响供应链金融市场,反而对我们这些专注区块链技术的科技公司或平台是好事;可谓让劣币出局。”某供应链技术端企业负责人说。

一位磁云科技高管称,我们一直致力于通过技术集成推进产业互联,实现行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进而重塑企业、产业乃至区域、国家发展格局。磁云科技可以形成“资金流、票流、物流”三流合一、甚至“合同流、资金流、票流、物流”四流合一,通过“产业+金融+科技”、“磁云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开放融通平台”的方式,链接资产(企业应收帐款、应付账款等)与资金(银行等金融机构)两端,帮助企业实现自金融与信用穿透。

中企云链的一位高管亦表示,出问题的大多是民间金融机构,银行就此一贯很谨慎。现在,银行都会把供应链金融做到线上化,充分利用核心企业电子签章的不可篡改、不可抵赖等特点,来杜绝线下的假公章,

“对于云链这类创新平台,恰是一个好时机;我们目前跟银行和核心企业的合作,全部使用电子公章,不可篡改;从核心企业确权,供应商申请融资,到银行放款,实现t+0,全流程一天内完成,没有线下手续,全流程均线上化。”上述中企云链高管说。

综上,标准化、量化监管之下,金融科技市场已开始出清;那些借金融科技之名,擎着普惠金融之帜的逐利资本或“玩家”要小心了。

责任编辑:赵明

北京警方回应游客故宫吸烟炫耀事件:行为恶劣,正在查 丛林惊现“高腐尸体”吓坏老太 法医鉴定结果令人意外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