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厂校店”开启致富路

日期:07-18
贵州黔南州

原标题:“乡厂校店”开启致富路

今年年初,结合发展实际,平塘县提出“校农结合”向“乡厂校店”拓展升级的发展理念。目前,全县各乡镇紧扣“乡厂校店”发展模式,努力实现传统“农产品”向“商品”的转变,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效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这条棉被生产线是在4月中旬开始投入使用的,我们计划投入三条生产线,这是第一条。”贵州信克棉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胜克开心地说。6月5日,伴随着机器“轰轰轰”运转的声音,在贵州信克棉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记者看到自动化生产线上的一床床棉被排成一排,像等待检阅的士兵,蔚为壮观。

贵州信克棉业有限公司位于黔南州平塘县大塘镇云上社区,是由平塘县委县政府、大塘镇党委政府2018年9月从广东省招商引资进来的企业。贵州信克棉业有限公司第一条棉被生产线的投入使用,标志着平塘县又一家“乡厂”投入运营。

今年年初,结合发展实际,平塘县提出“校农结合”向“乡厂校店”拓展升级的发展理念。目前,全县各乡镇紧扣“乡厂校店”发展模式,努力实现传统“农产品”向“商品”的转变,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效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促就业增收

“我来这里有一个半月了,一个月有2400元的工资,还是可以的。”来自大塘镇新光村的村民吴乔燕一边在生产线上查看丝线,一边笑呵呵地说。她从家里步行到厂里上班只要十来分钟,骑摩托车只要一两分钟。

大塘镇是贵州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群众靠家里的一亩三分地或者外出务工来维持生计。以往,吴乔燕也常年在外奔波,如今,在家门口就业,既可以照顾家人,又有收入,她感到很满足。

“乡厂校店”开启致富路

图为大塘镇新光村村民吴乔燕正在棉被生产线上工作

据了解,贵州信克棉业有限公司的这条生产线用工量在15个人左右,如果三条线全部开工,可以带动附近120人左右就业。

此外,贵州信克棉业有限公司将长毛兔的毛作为原材料之一,把兔毛和新疆棉花掺和在一起加工成棉被。这样既解决了群众养殖兔子产出兔毛的销路问题,又将农产品加工成商品,扩大了销售市场,提升了农产品的价值。

“现在我养了200多只长毛兔,镇上的工厂会来收购,80元一斤,价格很可观,不愁销路。”大塘镇胜安村的长毛兔养殖户张凤华告诉记者,在家养兔子比在外面打工好多了,既轻松,又可以在空余时间出去做零工。

“乡厂校店”开启致富路

图为大塘镇胜安村的长毛兔养殖户张凤华正在查看兔毛的情况

目前,贵州信克棉业有限公司生产线日产棉被500—800床,以民政、医院、学校采购为主要销售渠道,同时拓展超市和线上销售,开发家用市场。接下来,贵州信克棉业有限公司将继续加快剩余两条生产线的开启速度,力争达到年产50万床棉被,以“乡厂校店”发展模式带动当地产业兴旺。

不仅如此,为了盘活村集体经济,大塘镇与贵州大学联手通过整合资源,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入驻大塘镇,在大塘镇建立了年出栏4000—5000头校企合作生猪养殖基地、扶持贫困群众发展生态鹅养殖等,支撑群众实现生活富裕,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实效。

拓宽市场渠道

“我们以生产辣椒酱、乌鸡辣酱、酱卤肉制品、蛋制品为主,以当地群众种植的辣椒、生态放养的土鸡为生产原料,进行原生态、零添加加工。”贵州妙勺掌柜食品有限公司生产部经理周正宁带着记者来到生产车间,只见窗明几净,地面干净整洁,各种现代先进的生产设备映入眼帘。

贵州妙勺掌柜食品有限公司坐落于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产业园,这里的作业流程是生态禽全产业链建设从育雏、散养到深加工的重要环节,主要发展辣鸡酱、卤制品和辣子鸡三条生产线,可加工鸡蛋、鸡腿、鸡翅、茅香鸡、鸡丁酱等十多种熟食产品。

“乡厂校店”开启致富路

图为贵州妙勺掌柜食品有限公司生产部经理周正宁正在介绍公司所生产的产品

为积极响应平塘县“大扶贫、大旅游、大生态”政策,贵州妙勺掌柜食品有限公司以地方特色撬开旅游商品大门,从而带动群众养殖致富奔小康,同时还能为贫困户提供直接就业机会。

“我现在养了1000多只鸡,到目前为止,他们已经来收购了近1000只。”提起“乡厂校店”带来的商机,卡蒲毛南族乡河中村土鸡养殖户石加丽笑得合不拢嘴。她告诉记者,政府正在帮忙扩建鸡圈,扩建以后,年出栏商品鸡可达2万只。

贵州妙勺掌柜食品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由公司建养殖示范基地20亩,年出栏商品鸡约2万只。对愿意到工厂上班的贫困户,根据其爱好和特长,安排进入车间工作,公司解决了25人的就业问题。

“乡厂校店”开启致富路

图为贵州妙勺掌柜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角

“对意向农户进行养殖技术培训,考察其饲养环境,合格后统一发放鸡苗给农户,并对其养殖过程进行跟踪服务和监督。”周正宁向记者介绍说,预计年回收乌骨鸡10万羽,土鸡15万羽,间接解决约50人的就业问题。

为了让群众实现四季连续生产增收,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卡蒲毛南族乡积极引进中药材、生态禽、蔬菜等深加工企业,解决了“校农结合”发展中的产销矛盾,拓宽市场渠道,逐步形成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模式。在卡蒲毛南族乡,像妙勺掌柜这样的工厂还有三家,它们都致力于农产品深加工,并向市场销售。

调整坝区产业结构

驱车行进在平塘县者密镇六硐坝区的公路上,放眼望去,成片的茭白仿佛给六硐坝区披上了一层绿色的外衣,道路两旁,具有毛南族特色的小洋房排列整齐,随处可见群众在田间忙碌的身影。

“整个坝区现在有4000多亩,种有茭白、白菜、萝卜、茄子等蔬菜。”平塘县教育局营养办负责人刘启江告诉记者,以前的六硐坝区,主要种植水稻、油菜、玉米等农作物,投入多,产量低,经济效益不高,导致群众荷包不鼓。

近年来,平塘县为通过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充分利用六硐坝区秀丽风光、肥沃土地、充足水源、宜人气候等资源优势,紧扣农业产业“八要素”,以田园综合体建设为载体,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解决产销对接问题,提升农产品经济价值。

“乡厂校店”开启致富路

图为者密镇六硐坝区一角

“现在平均每天用工20人左右,群众一天能得到70元的务工费。”黔南州键丰餐饮管理服务有限公司的杨家鑫是六硐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管理人员,他向记者介绍说,“从今年3月到5月,用工量达到1300人次左右,已发放务工费近10万元”。

黔南州键丰餐饮管理服务有限公司采取“学校+公司+政府+农户”的发展模式,让群众既能在坝区务工就业,又可以以土地流转、入股等方式参与收益分红,增加群众的收入渠道。同时,公司采取“统一采购,统一配送,分校烹饪,统一管理”的模式,为平塘县中小学营养餐统一配送食材及餐饮服务管理。

2019年,平塘县义务教育阶段营养餐配送学校85所,享受营养餐学生人数近4万人;学前教育阶段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幼儿园54所,享受营养改善计划幼儿10630人。

当前,平塘县正在以“校农结合”为引领,“乡厂校店”作发展的目标,以多渠道销路带动产业发展,增强产业增收能力,实现了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带动了更多农户增收脱贫致富。(记者文桂芳)

从“村民”到“居民” 身份转变背后的易地扶贫搬迁之道 贵州发起2019年脱贫攻坚“夏秋决战”攻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