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80后老师带毕业生骑行1800公里,力排众议之外,留下什么启示?
摘要:我更赞赏的,是他把教育做到课堂之外、学校之外、正式课程之外。
一篇《80后老师带毕业生骑行1800公里:领导紧张,家长气住院,有人流泪开车跟几公里……》的文章近日在社交媒体刷屏。今年6月,高考刚结束,山西朔州高三班主任兰会云包下网吧,带全班同学通宵打游戏的消息就上了热搜,兰会云因此得了个“网红班主任”的称号。没过几天,这位班主任又带着班里自愿集结的11名学生,踏上从朔州前往上海的千里骑行路,整个行程共17天,穿行5个省,骑行1800多公里。
在兰会云老师带着11名学生骑行在山西朔州到上海的路途中,6月23日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这两件事看似独立,却有着微妙的联系。
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这是国家文件的精髓。而骑行活动,是可以诠释这四个字的。骑行这个目标是在学生高三时提出的,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全班的计划和梦想,实现梦想的过程,需要克服种种困难。但这个特殊的课堂,通过学生们的行动而不是说教,让他们感受祖国山川之美,感受社会之善意,并在切身的感受中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处理矛盾冲突,当然也学到跳出课本的、“活”的地理和生态知识。
笔者非常欣赏兰会云老师的责任心、敢于担当,以及他的计划性和纯粹性。我更赞赏的,是他把教育做到课堂之外、学校之外、正式课程之外。立德树人需要具体的实践落地。对中小学来说,管理的重点是学校和课堂内,这是主阵地,而课堂之外、学校之外、正式课程之外,往往是难以被管理的部分。学校和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常止步于教室、校门。即使是在欧洲一些国家也是如此。而这位年轻的80后老师,则把教育延伸到校门外,贯通学校课程和校外生活。对有些老师来说,这是非常需要勇气的事情,但对兰老师来说,却是自然而然的。
毋庸讳言,骑行活动在正常的学校教育中还处于灰色地带。因为它的复杂性,以及现实的安全问题,很可能难以被效仿或复制,将来也未必能被列入正规教学活动。但我们照样可以从中获得启示,并借以反思:是不是所有的校长,都像朔城区一中的校长那样,能持担忧但理解的态度?是不是所有的老师都能有这样一种热血、体力和耐心?是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能像11位学生的家长那样敢在免责协议上签字?是不是所有学生都对老师有这样深的信任,能义无反顾地跟着班主任走向充满各种未知状况的吃苦旅程?
这些追问不仅关乎骑行,更关乎教育。老实说,这次骑行活动并不是完美的,比如活动中没有包括女生,1800多公里骑行路上还有其他遗憾……我们不必过于美化和拔高它,但这并不妨碍它对我们的启示意义。最重要的启示意义,是让我们思考教育的真谛是什么——在AI时代,知识的获取变得便捷,而学校和教师存在的价值,除了教学和课本外,更多是在立德树人的实践中。
“实践”二字,分量非一般的重。
栏目主编:朱珉迕文字编辑:朱珉迕题图来源:视觉中国图片编辑:朱瓅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