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学杭甬媒体行④|把“话筒”交给老百姓大事小事商量办
在杭甬地区,无论是村还是社区,都给人留下一个直观的印象:景色秀丽、和谐有序。景美的背后,得益于近年来建设美丽家园,开展生态环境整治。和谐的背后,归功于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
记者近日走访杭甬时,就发现当地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面积累了生动的实践,类似于把“话筒”交给老百姓等举措更是可圈可点,甚至还被全国推广。比如,去年2月,宁波宁海首创的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就被写进中央一号文。而上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也将宁波象山的“村民说事”写入了其中。
“说”出来的和谐和发展
■墩岙村通过“村民说事”,把“想要的”和“想做的”相结合,形成了村民和村干部面对面商量办法、解决问题的乡村治理模式
7月5日晚上7点,象山县泗洲头镇墩岙村的村民如约而至,来到了村说事室。每月5日、25日,是墩岙村既定的“村民说事日”。夏秋季节,说事会一般安排在晚上7点,而春冬季,则会提前到下午5点。
当晚的“村民说事会”上,几位村民反映农地翻耕费过高的问题,大家也由此打开了“话匣子”。
墩岙村全村约有耕地600亩。在种水稻之前,近480亩的耕地由种粮大户承包,剩下的地由农户耕种。此前,农户翻耕土地一直是靠种粮大户帮助,每亩的翻耕费是280元,不少农户对此颇有微词。
近40分钟会议,大家畅所欲言。最终,种粮大户和农户达成共识,同意将翻耕费降低至每亩230元。对于这个结果,大家都很满意。
墩岙村是“村民说事”制度的起源地之一。早在2003年,墩岙村就有“说事”的传统,定期在村小学开交流会,村干部和村民交流,村民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提出来,由村干部协调解决。
“说事”,说出了和谐的墩岙村。墩岙村支书鲍英钱告诉记者,通过“说事”制度,村中的矛盾纠纷得到了妥善解决。
“‘说事’制度最初设立之时,村民的话题多数放在纠纷或抱怨上。渐渐地,矛盾纠纷‘说’开了,邻里关系也变得和睦了。现在,讲矛盾说纠纷很少了,大家将说事的重点放在村的经济发展上,格局一下子就上来了。”鲍英钱的一番话,道出了墩岙村“说事”内容的转变。
从“说矛盾”到“说发展”,墩岙村“说事”对象也在发生变化。现在,村中还会定时邀请乡贤回乡“说事”,村中面貌也因为“说事”变得更好起来。
通过“说事”,墩岙村近年来实施了村庄绿化、洁化、美化工程,完成了围湖休闲公园、生态河道治理、环村路接线、文化礼堂、登山步道等70余个建设项目。同时,在2017年举行的“新乡贤说事会”上,村干部还将有意回乡创业的村民黄伦祥“请”回了家,掀开了该村发展民宿业的新篇章。如今,墩岙村的民宿行业远近闻名,为象山的精品民宿发展提供了样本。
和墩岙村一样,“村民说事”制度从2010年3月起,就已在象山县490个村全面推广,并形成了“有事敞开说,有事要商议,有事马上办,好坏大家评”的“说、议、办、评”新型村级治理全闭环运行机制。这项制度,让象山县越来越多的村庄收获了和谐与发展。
数据统计显示,截至今年5月底,象山累计收集“村民说事”各类议题6.9万个,采纳6.5万个,采纳率94.2%。协商确定村级重点项目11076项,开工建设10580项,开工率95.5%,处理农村“白条”2.15亿元。群众对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满意度提高了5.7%,达到96.9%。
“三治融合”造就幸福村庄
■下畈村打造“36条”“下畈模式”,成就“和合下畈”
来到宁海县岔路镇下畈村,沿着潺潺的临溪村道,透过葱郁的老树,美丽和谐的小山村逐渐呈现在眼前。在村中心500年的老槐树下,老人乘凉,小孩嬉戏,一派“桃花源”的山水田园气质。
眼前的景致,让下畈村党支部书记周方权十分感慨。他告诉记者,2014年3月,下畈村启动了小微权力清单“36条”试点工作,结合垃圾分类工作的实施,村庄发展明显提速,不少在外发展的村民也回村发展。
周衍臣也是目睹村中巨变选择回村发展的村民。2015年,他从县城回到下畈村,参与全村美丽乡村建设。今年5月17日,周衍臣还当上了村级监察员。通过翻阅村里的会议记录、工作台账,周衍臣深深地感受到,下畈村的小微权力规范了,村民自治也因此“治”出了成效。
周方权说,小微权力清单“36条”包括19条集体管理事项和17条便民服务事项。村干部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该怎么做,一目了然。“一边管好村干部的权力,一边激发农民的主体活力。”
“实行小微权力清单‘36条’后,村里支出完全透明,对村干部廉洁也有了约束。”周方权说,以往在村级事务的支出中,总有村民会质疑村里的资金去向,现在资金要向镇里申请,并且进行公开,老百姓放心了,干部开展工作也更容易了。
周方权告诉记者,下畈村的法治建设同样有声有色。下畈村的“法治诊所”,由法官、农村法律顾问、民警、村监会主任、人民陪审员、人民调解员等相关志愿者组成,他们在固定时间、规定地点区域进行全日制“坐诊”,提供现场矛盾纠纷调处、文书代写、法律咨询解答服务。另外,还建立了下畈村公共法律服务站和村级公共法律服务微信群,村民在家动动手指,就可以享受便捷的法律服务,打通了公共法律服务贴近百姓“最后一公里”,为基层治理工作奠定坚实法治基础。
下畈村还是当地有名的慈孝村。村里有一个17亩的慈孝园,园内绿草如茵,有刻着慈孝的圣句格言石椅、石桌,“新二十四孝”图文故事画在慈孝长廊的横梁上。2006年,外来姑娘周芳嫁到下畈村后,围着公婆病床转,十余年毫无怨言,也给下畈村的“慈孝”增添了新的内涵。
周方权说,在下畈村,如果哪家婆媳闹矛盾或妯娌相争,大家就会用周芳的事例去劝说,只要一提周芳,当事人情绪就舒缓多了。“榜样人物的慈言孝行如涓涓细流滋润心田,村里婆媳之间、邻里之间的关系十分和谐。”
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发展的引领下,2017年,下畈村被评为2A级旅游村庄,享有省级文明村、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等荣誉。下畈村“三治融合”的情况也是宁海的一个缩影。如今,“处处是景、一路风景”的宁海,更是勾绘出了一幅“远可望、近可游、居可养”的和谐美丽画卷。
文明社区的“和谐密码”
东山弄社区居民自发组成的巡逻队,每天定时对辖区进行巡逻,发现问题立即上报
7月4日,记者到杭州市西湖区灵隐街道东山弄社区了解共享单车整治的经验做法,走访中,却被社区和谐的画面吸引了。
走在社区街道上,对迎面走来的街坊,社区党委书记李水琳能准确地叫上名字。李水琳打招呼后,对方或点头致意,或挥手问好。同时,为了方便群众,社区还专门划分了磨剪刀、补衣服的便民区域……
东山弄社区有2856户7000多人,总面积约0.8平方公里。李水琳告诉记者,社区曾荣获浙江省文明社区、浙江省百佳社区、浙江省级五星级民主法制社区、杭州市优秀示范管理小区、杭州市文明社区等荣誉。邻里和睦,相处融洽,一直是社区居民引以为傲的事。这背后,彰显了社区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当天下午3时许,在夕阳红路上,东山弄社区的“40后”居民陶阿姨、沈阿姨、朱阿姨拎着雨伞,缓缓走来。她们左臂上佩戴的红袖章上印着“平安巡防”的字样。与李水琳打完招呼,三人转身到附近的一栋居民楼检查,查看是否存在治安和消防隐患。
原来,三位阿姨是社区夕阳红巡逻队的队员。李水琳说,东山弄社区的居民对参加家园建设管理工作热情高,十多年前就组建了夕阳红巡逻队。“现在,夕阳红巡逻队一共78人,每天上午、下午巡逻。”
■东山弄社区,旧楼房改造加装电梯
在发挥楼组长的作用方面,东山弄社区同样让人印象深刻。
早在2000年前后组建社区之时,东山弄社区就开始推选楼组长。此后,每次居委会换届,楼道的居民都会推选楼组长。一些未推选出楼组长的楼道,居委会也会动员楼道的党员担任楼组长。
平日里,楼组长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社区居委会与群众有关的政策信息,楼组长会协助传达给居民;和居民交流过程中搜集到民情民意或建议和意见,楼组长也会提供给社区,便于社区在第一时间为群众排忧解难。
李水琳说,楼组长是社区和谐的关键要素,他们是楼层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代言人”,也是各项方针政策在社区落地的“传话人”。
记者了解到,东山弄社区居民参与基层治理、反馈诉求的渠道还在持续完善。在今年1月份,东山弄社区所在的灵隐街道成立了居民议事会。
目前,西湖区10个街道统一推行街道居民议事会,探索打造基层治理新模式。在居民议事会上,议事会成员可以提出意见建议,可以票选产生街道民生实事项目,最终由街道党工委确认后实施,议事和协商的氛围更浓厚。
街道居民议事制度的设立,实现了“众人事众人商量”的目标。这对东山弄社区的居民而言,意味着他们参加基层治理,又添加了一个新的渠道。
打造莞版“说事”制度汇集民智共谋发展
在探索基层和谐善治过程中,杭甬的生动实践为各地带来了不少启示。在记者看来,在基层治理中,杭甬把“话筒”交给老百姓的做法、多元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等举措,值得学习借鉴。
让老百姓有渠道“说”,是杭甬在基层治理中的一大法宝。有沟通才有了解,有了解才有信任,有信任才能消除距离。
以“村民说事”制度为例,记者在宁波市象山县采访时,象山县委宣传部新闻办主任俞莉这样描述“村民说事”制度:“‘村民说事’的关键在于‘说’,让村干部面对面听群众倒‘苦水’、吐怨言、讲实话,让干群通过面对面,再到心连心。”
事实证明,“说事”制度推动了基层“压箱底”矛盾的化解。同时,将“话筒”交给老百姓,也利于汇集民智,凝聚民心,激发群众的创造力、凝聚力,从而形成发展的强大合力。
其实,近年来东莞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面积极作为、主动作为。去年,东莞被授予“2018全国社会治理创新示范市”荣誉称号;2017年,东莞还获得了综治工作最高荣誉“长安杯”。
东莞常住人口数量庞大,人口“倒挂”现象严重,这是东莞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过程中需要重点考量的一个实际情况。对于东莞而言,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必须让外来人口“成一家人,说一家话,干一家事”,打造符合东莞实际的“说事”制度,正是一步“妙棋”。
记者认为,打造莞版的“说事”制度,关键是要让老百姓特别是在莞的非户籍人口有渠道说、有热情说、说了不白说,这也符合东莞“海纳百川,厚德务实”的城市精神和东莞的发展实际。以“说事”等为载体,为老百姓参与基层治理创造条件、搭建平台、营造氛围,才能更好地拉近党群干群的距离,让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措施更好地落地基层;才能让老百姓进一步树立“主人翁”的意识,深入参与到家园的建设,为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献智出力。
浙江“信访超市”:
让群众诉求“最多跑一站”
大家可能听说过“中介服务超市”,那么,“信访超市”呢?
今年5月29日,杭州市余杭区信访矛盾联合调处中心开门“营业”。在浙江,信访矛盾联合调处中心为群众诉求提供“一站式”服务,被市民形象地称为“信访超市”。
余杭区“信访超市”集市场监管、住建、规划和自然资源、城管等窗口服务,规划设置来访接待、公共法律服务、矛盾调处、指挥研判、会议功能五大区域功能,融合基层治理综合信息指挥平台、信访矛盾联合调处平台、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社会心理服务研究平台、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平台五个平台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中心,被称为余杭区矛盾纠纷联合调处和多元化解的总枢纽和终结站,让信访、调解、纠纷解决“最多跑一站”成为现实。开业当天,余杭区“信访超市”就接待群众来访20人次,现场协调解决工伤纠纷1起。
近年来,浙江省大力探索建设县级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信访超市),今年年底前将实现各县(市、区)“信访超市”全覆盖,不断提升县域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在浙江首创“五位一体”信访超市的宁波市镇海区“信访超市”,提供矛盾调解、法律援助、劳动仲裁、诉讼服务、信访调处多元服务,“一站式”解决矛盾纠纷,让群众信访“最多跑一站”。20多个开放式接待窗口,20多个部门入驻,让这里成为镇海区矛盾纠纷联合调处和多元化解的总枢纽。
“以往群众信访都是由信访部门接待后派单,然后分流到管理部门,不仅处理时间长,还容易造成部门推诿扯皮的现象,一些原本‘轻小易’的矛盾,极易演变成为‘老大难’。”镇海区信访局局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主任余春坤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镇海区率先探索信访创新机制,让各领域主管部门“坐堂问诊”。如今,已有司法、法院、人社等20余个部门入驻,实现矛盾调解、诉讼服务、法律援助、劳动仲裁、信访调处“五位一体”。
“信访超市”作为浙江社会治理的创新之举,对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成效斐然。以镇海区“信访超市”为例,仅在2018年,就接待群众9684人次,其中联合接访3868人次,初次信访化解率96.1%。共调解涉法涉诉信访522件,成功化解516件,调解成功率98.9%。镇海区也因此成为浙江省首批“无信访积案县(市、区)”。
浙江“信访超市”变“被动接访”为“主动迎访”,化“推诿托访”为“全力消访”,让信访群众和事权部门面对面沟通,变“愁眉苦脸”为“开怀笑脸”,相关经验做法值得东莞学习借鉴。
特派记者刘召伍江/文程永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