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山西临县:青塘有三宝--"海眼"润良田、芦苇名扬、粽飘香
正义网吕梁7月10日电(见习记者单鸽)“吕梁山上鱼米乡,不信你来看青塘。要问青塘啥最好?芦苇海眼粽飘香。”一首诗,道出了山西省吕梁市临县前青塘村的特别之处。
“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网络主题活动山西行的第一站,就来到了前青塘村。
青塘村种植水稻的历史悠久,《临县志》记载,“城北宜麻、城南宜桑……稻子青塘独有……”百亩水田,生长期长,一年收割一次,颗粒饱满。苏航摄
要说前青塘村的第一宝,就是充沛的水资源,造就了青塘村的与众不同,也便利了祖祖辈辈。
前青塘村党支部书记张新文告诉记者,在青塘,有个关于“海眼”的传说:村南石崖底有一口枯井,开挖时冒出一股泉水,高达数尺,村里的人用一口大铁锅覆盖后,泉水仍不断涌出。据水文专家考证,塘内的泉水异常清澈,即便是遭遇百年不遇的旱灾,青塘的水位也无明显的下降。
“‘海眼’也是全村千亩良田的灌溉的主要水源,不仅如此,村民人畜饮水也非常便利。”张新文表示。
记者了解到,前青塘村的地势平坦开阔,平地面积1200余亩,其中泉水灌溉田地达到了800余亩,盛产水稻等各种杂粮,与周边村落相比,形成了“稻田一片”的奇特景观。
苇叶俗称粽叶,是端午节包粽子的好材料。苏航摄
前青塘村的第二宝,就是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环境,青塘的苇子比湖泊边上生长的秆粗、叶宽、体长,品质优良,产量较大,名扬百里。
“苇叶是端午节包粽子的好材料;苇秆可以加工成炕席,做成苇画;苇根又叫芦根,嫩的是美食,老的能入药。”说起苇子的好,张新文像是打开了话匣子。
“青塘的粽叶色泽墨黑,叶片又长又宽又厚,蒸煮后味道香浓,每年端午节前,四方经销人员都争相到村里收购。”张新文表示,这也让张新文看到了机会,粽叶每公斤20元,仅此一项,就让全村每年增收二百多万元。
青塘粽子,远近闻名。苏航摄
粽子厂红红火火发展,带领了当地村民脱贫致富。苏航摄
青塘食品公司生产的粽子。苏航摄
前青塘村的第三宝,就是青塘粽子远近闻名,带领村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以前,村里的人认为,粽子就是端午节的吃食,做不出什么花花来,张新文却不这样想。青塘包的粽子与周边相比,使用的是当地纯正无污染的优质糯米、黄河滩枣和泉水,经过20多道传统工序加工煮制而成,具有色泽鲜、味道香浓等特点,深受身边的人青睐。
张新文从里面嗅到了商机,认为可以发展粽子产业,帮助全村脱贫。要产业化发展,就需要建一个粽子厂,张新文游说了身边的朋友,原本都谈妥了,但是临到投资时,这些人都打起了退堂鼓,“他们还是有顾虑”。
张新文没有放弃,他找到了自己的弟弟张新勤。张新文对弟弟说张新勤:“回来吧,建个粽子厂,用当地的资源养当地的人,有前景。”
为了办粽子厂,张新文举全家之力帮忙弟弟张新勤,还通过银行贷款,最终投资了800多万,可算是把厂子开了起来。
粽子厂建好后,果然没有让张新文失望。2015年,青塘粽卖了5万个;2016年端午节,青塘粽卖了30万个;仅今年前6个月,青塘粽就卖了500万个,公司产值达到1200万元。
2015年,青塘村里首届“粽叶香”民俗文化节举办,如今已经举办了五届;“青塘粽子”成为了吕梁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销往全国各地,每逢端午佳节,产品供不应求……
粽子厂红红火火的发展,也带领了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目前,青塘食品公司安排31户贫困户贷资入企,每人年分红3000元以上;吸收贫困户25人进厂打工,每人年收入1.5万元左右,辐射带动202户628人脱贫。
眼看着青塘粽子出了名,村里的一些农户也尝试着自做自销,这样的农户在青塘村有40多户,他们有的走街串巷销售,有的尝试通过微店销售。
“每户的年收入都在3万元以上。”张新文告诉记者。
1945年至1948年检,晋绥军区野战(民众)医院驻扎在前青塘村,图为医院旧址。苏航摄
“圣心堂”是前青塘村的标志性建筑,建于1912年。苏航摄
2018年年底,前青塘村整村脱了贫。
青塘名声已打响,下一步的路,要如何去走?
古建筑、鱼塘、红色文化……面对青塘村丰富的“宝藏”,张新文的内心还有一个“旅游兴村”梦。受制于原料等因素,青塘粽子的生产具有季节性,因此张新文希望通过发展旅游,促进当地的可持续发展。
好吃不如冰糖,好住不过青塘。宝地青塘,有着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