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书记连问九个“有没有”后 党报连发九篇评论

日期:07-09
党员干部党员干部

原标题:详解江苏省委书记“九个有没有”之问

日前,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在全省县(市、区)委书记政治能力建设专题培训班开班式上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党课时,针对一些地方在思想认识、思路谋划和工作推进上存在的偏差和误区,一口气提出“九个有没有”,震惊四座。九问江苏党员干部,理性深刻,发人深省,既找出了病灶,点准了“穴位”,又分析了病因,指明了方向。

当前江苏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爬坡过坎转型的重大关口,省委书记公开点出盲目乐观、认识盲区、路径依赖、侥幸心理、行为短视、依赖心理、视野局限、本领恐慌、形式主义九大问题现象,要求江苏党员干部扪心自问、对照检视,其中有何深意?

7月1日起到今天,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在头版连发九篇评论,九论“问问‘有没有’想想怎么干”,深入剖析关键词,找工作短板,找思想症结,对共性偏差和误区抽丝剥茧、层层论述,帮助党员干部明方位、把方向,找差距、抓落实。新华日报记者为您集纳其中的重要观点。

1

省委书记连问九个“有没有”后 党报连发九篇评论

2

省委书记连问九个“有没有”后 党报连发九篇评论

3

省委书记连问九个“有没有”后 党报连发九篇评论

4

省委书记连问九个“有没有”后 党报连发九篇评论

5

省委书记连问九个“有没有”后 党报连发九篇评论

6

省委书记连问九个“有没有”后 党报连发九篇评论

7

省委书记连问九个“有没有”后 党报连发九篇评论

8

省委书记连问九个“有没有”后 党报连发九篇评论

9

省委书记连问九个“有没有”后 党报连发九篇评论

省委书记连问九个“有没有”后 党报连发九篇评论

一论:不因先发优势而“盲目乐观”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无论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还是开放型经济的突飞猛进,抑或是创新型经济的快速发展,江苏在各个阶段发展都努力踩准时代的“鼓点”,构筑起独有的先发优势。

但是,过去先进不代表永远先进,先发优势并不等于领先态势,更不是领先定势。若因先发优势而盲目乐观,就可能“起个大早却赶了晚集”,占了先机却失了时机,曾经率先而未能一直领先。

要看到,目前江苏发展中存在“重化型”产业结构、“煤炭型”能源结构、“开发密集型”空间结构等问题,“制造业仍然处于产业链价值链中低端、尚未建立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环境资源约束加大”等短板和不足。

身为江苏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清醒和自省,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心态,多想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应该怎么干,切实防止陷入因为过去发展中形成一定先发优势就盲目乐观的认识误区,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有效。

二论:扫除“一好百好”的认识盲区

经济总量“一好”,是不是意味着其他方面也都“百好”呢?

比如,江苏经济总量很大,增速较快,但与经济增速相比,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常常“掉队”,居民收入增速赶不上GDP增速,居民富裕程度还不够高,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痛点”“堵点”。

又如,江苏是制造业大省,实体经济发达,但不少产业处于全球价值链、产业链中低端,许多产品附加值不高,挣的仍是一点劳务费、辛苦钱,急需向产业链高端延伸。

再如,江苏环境资源容量不大,开发强度却很高,苏南不少地方的开发强度已超过国际警戒线,生态环境上,江苏还没有迈过高污染、高风险的阶段,一些突出的环境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承载之间的矛盾仍然较大,等等。

在“经济好”的同时,江苏未必“百好”,有的问题甚至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要意识到并及时消除一好百好的“认识盲区”,看清自己的短板和不足,强化走在前列的大格局、大视野、大担当。

三论:走出经验主义的“路径依赖”

近年来,内外环境形势、社会主要矛盾、经济发展阶段、面临风险挑战等都在发生变化,老办法能否解决新问题?

比如,抓固定资产投入、拼资源拼环境,是一些地方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有效手段,但随着经济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变化,资源环境约束压力加大,这种模式是不是还能持续?

再如,一些地方招商引资习惯于出台优惠政策、打造“政策洼地”,但现在众多企业越来越看重营商环境建设、越来越重视软件设施配套,如果依然沿用既往经验抓招商、抓发展,是不是“刻舟求剑”之举?

可以想见,如果沉迷于“路径依赖”,满足于照搬照用过去赖以成功的经验做法,既往成功经验就可能成为未来成功的“绊脚石”甚至陷阱,非但难以取得预期效果,可能还会带来负面影响。

走出“路径依赖”,必须克服“经验主义”,更新思想“武器”,提升能力本领。要掌握好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创新思维、战略思维、系统思维、互联网思维,要在把脉宏观大势和江苏实际的基础上,深刻认识把握社会发展阶段变化的规律、技术变革的规律和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不断突破视野局限、拓展思维空间。

四论:力戒能拖则拖的“侥幸心理”

身为领导干部,一旦沾上一个“拖”字、心存侥幸心理,工作作风就会大变样,工作效果就会打折扣。

细细说来,存在能拖则拖的“侥幸心理”,首先由于缺乏担当精神,满足于当“太平官”。表现为畏首畏尾、瞻前顾后,出工不出力、务虚不务实,不愿负责任、冒风险,“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二是因为能力不足、未克服本领恐慌。习惯于见到矛盾推、遇到问题躲、碰到难事拖,特别是随着形势不断变化,面对发展中的风险挑战,不知该从何下手、如何推进,于是磨磨蹭蹭,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后天,就盼着“不了了之”。

三是激励干事创业的制度和机制没有落地生根,让“有难度不想干、有风险不敢干、没先例不愿干”的思想有了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温床。

苏北农村住房条件改善、教育改革、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当前发展中的短板问题,拖不得,更等不得。要以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精神,敢于啃下推进改革的“硬骨头”,敢于挑破阻碍发展的“马蜂窝”。要不忘初心使命,厚植为民情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解放思想,打开思路,把定下来的事情落地落细落实到位,不断开创发展的新局面。

五论:摒弃图一时之快的“行为短视”

政绩观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反映出干部的真实品质。若对容易从数字上反映出来的工作十分用功,对能够“吹糠见米”的成绩十分在意,而忽视打基础、管长远,那么,即便眼下成绩好看,对未来发展也并无助益。

拿招商引资来说,如果拍板上项目时“拍死苍蝇也是肉,捡进篮子都是菜”,对落后产能、污染企业来者不拒,那么,短期内财政收入增加了、经济排名上去了,但从长远看,破坏了绿水青山,吃了“子孙饭”。这种“图眼前”的做法,好比竭泽而渔,损害的是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再比如脱贫攻坚,如果不研究脱贫规律,简单地堆政策、砸资金,表面上产业有了、收入提高了,但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并没有增强,一旦扶持力度减弱,就可能重新陷入困顿。这种“图省事”的做法,好比舍本逐末,无助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再如,改善苏北农民住房条件,如果片面追求建设用地指标,不尊重农民的自主选择,不考虑农民的生产与就业,一味强行推进,就可能偏离初心甚至侵犯农民的合法权益。这种“图来得快”的做法,好比拔苗助长,一不小心就可能把好事办糟。

摒弃图一时之快的“行为短视”,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发扬不求功绩、只求实效,不谋虚功、只谋实干的作风,切切实实做好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不畏惧困难,不受短期变化干扰,握紧并传好“接力棒”,一任接着一任干、一茬接着一茬抓,努力把“强富美高”新江苏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六论:摆脱一味等靠要的“依赖心理”

永远跟着别人跑,只会永远落在别人后面。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取得的许多骄人业绩,很多都是在敢闯敢干、先行先试中得来的。但是,也要注意防止一种现象,这就是创业初期敢闯敢试,等事业小成后反倒越来越“胆小”,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抬头。

对干部来说,有没有因为本地区没有进入国家、省或者市的某项战略、某项规划、某项试点而悲观沮丧,消极等待,无所作为?有没有一味地往上要资金、要政策,却不善于盘活现有发展资源,守着“金饭碗”讨饭吃?有没有患上只会“开口求、伸手要”的“懒汉病”,在脱贫攻坚、民生改善等工作中失去积极性、主动性?这些问题值得深思。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进程中,更要发扬优良传统,摆脱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在推进江苏创新性发展、探索性发展、引领性发展中大展拳脚,善作善成。

七论:破除各自为营的“视野局限”

党员干部工作中有没有各自为营、“各显神通”,不注重集中力量、统筹资源办大事的视野局限?

比如,在推进苏南苏北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有没有各自为营、“各显神通”,在产业转移和承接上搞恶性竞争和无谓内耗,导致一些该转移的产业没转移、一些该合作的项目难推进?有没有地区之间的“断头路”多年来难打通、“三不管”地带矛盾重重等现象?如果有,这就是一种“视野局限”。

在优化营商环境的过程中,有没有为了自己的“小算盘”“小心思”而各自为政?在推进招商引资的过程中,有没有为了局部的、一时的利益,而放弃了整体的、长远的利益,把“拼政策”“拼优惠”作为招引项目的唯一手段?在推进改革发展过程中,有没有一味强调本单位、本部门的困难,深度陷入“部门思维”,而对其他部门牵头的任务响应不积极?如果有,这又是一种“视野局限”。

应对各种复杂局面,解决各种现实难题,要有全局观、整体观、系统观,更加需要地方之间、部门之间“能合作”“善合作”。

八论:克服能力不足的“本领恐慌”

目前,江苏发展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发生深刻变化。

身为党员干部,扪心自问:是否真正具备了足以胜任本岗位的能力?掌握了多少涉深水、渡险滩、闯难关的看家本领?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问题新情况就会越多,领导干部感到“能力不足”在所难免,出现“本领恐慌”不可怕,可怕的是对自身缺乏认知,自我感觉过于良好,看不到自身不足。

对领导干部来说,学与不学,关乎能否胜任岗位、履行本职、服务百姓的大问题。要通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将自己置身于历史发展大背景中、置身于深化改革大格局下,一刻不停地学习,一刻不停地提升本领,以过硬的本领抢抓历史机遇、赢得战略主动,切实扛起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时代责任。

克服能力不足的“本领恐慌”,必须突出学习党的理论成果,学习新经济、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等方面的新知识;必须努力强化系统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提高攻坚克难、化解矛盾,应对风险、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和水平;必须积极投身实践锻炼,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提高政治站位,提高工作能力。

九论:整治简单克隆的“形式主义”

“有没有怕担责任,落实工作中简单套用上级或外地做法,不去结合实际进行深入研究的形式主义?”这个问题,确实值得静下心来好好问一问、想一想。

就拿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来说,有的地方看到人家特色小镇搞得不错,于是“依葫芦画瓢”,由于缺乏相应的资源禀赋,结果成了“东施效颦”。

再以安全生产工作为例,上级出台加强安全生产有关文件后,一些地方不切实分析本地是以制造业为主还是服务行业为主,是高新技术企业多还是化工企业多,不去思考如何结合本地实际出台细化政策,导致“上下一般粗”,政策执行缺乏精准度。

此外诸如精准扶贫变成“精细填表”、基层减负“越减越负”等现象,无不与形式主义等不良作风有关。

花样繁多的形式主义,看似新表现,实则老问题。这实际上是没吃透上级精神、不研究基层情况,说到底,是进取心不足、责任感不强、担当精神缺乏的表现,是工作缺乏创造性、创新性的表现。

整治简单克隆的“形式主义”,各级领导干部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和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到形式主义的危害。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经常深入基层,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以此丰富头脑、增长知识、提高素质、转变作风。要建立和完善问责制度,强化纪律保障,对于工作中有形式主义行为的,该处罚的要严肃处罚,该问责的要严肃问责。

责任编辑:张迪

我国首次发现侏罗纪早期肉食龙足迹化石 北京网约车部分时段价格上调 滴滴回应缓解打车供需失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