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国家公园为全国生态保护立标2020年正式设立国家公园

日期:07-09
生态保护

原标题:三江源国家公园为全国生态保护立标2020年正式设立国家公园

今年是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攻坚之年,也是国家公园省建设的启动之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截至目前,已实现“一年夯实基础工作,两年完成试点任务”的目标,具备“五年设立国家公园”的条件,为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积累了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为全国生态保护提供了一个好典型、好示范,为2020年正式设立国家公园打下坚实基础。

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基本构建

按照“坚持优化整合、统一规范,不作行政区划调整,不新增行政事业编制”的原则,突破条块分割、管理分散的传统模式,三江源国家公园组建了省州县乡村五级国家公园管理实体,行使主体管理职责,基本解决了“九龙治水”和监管执法碎片化问题。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赫万成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突破原有体制的藩篱,实现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对3个园区所涉4县大部门制改革,整合林业、国土、环保、水利、农牧等部门的生态保护管理职责,实现集中统一高效的保护管理和执法。

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对三江源国家公园范围内的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重要饮用水源地、国际重要湿地、风景名胜区、自然遗产保护地等各类保护地功能重组、优化整合,结合三江源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试点,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增强园区各功能分区之间的整体性、联通性和协调性,对各类保护地的完整性和原真性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

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全覆盖

在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当中,强化牧民群众在保护生态中的主体作用,注重在生态保护的同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试点政策制定上,将生态保护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创新设置并实施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充分调动牧民群众保护生态的积极性,使其从放牧员转变为生态管护员。目前,园区实现了“一户一岗”,共有17211名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

赫万成说,目前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引导牧民群众规范开展生产经营,组织实施产业扶贫、安居扶贫、社会扶贫、脱贫保险及农牧民转产就业培训,通过扶持园区畜牧合作社,支持搬迁牧民产业发展等手段推进园区精准扶贫工作开展。鼓励引导并扶持牧民从事公园生态体验、环境教育服务以及生态保护工程劳务、生态监测等工作,使牧民群众在参与生态保护、公园管理中获得稳定长效收益。

在充分尊重牧民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通过发展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尝试将草场承包经营逐步转向特许经营。鼓励牧民以投资入股、合作劳务等多种形式从事家庭宾馆、旅行社、民族演艺、交通保障、牧家乐、餐饮服务等经营项目,促进发展适应国家公园建设、生态保护的第三产业。

统一的生态管护模式基本确立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先后累计投入22.5亿元资金,重点实施了生态保护建设工程、保护监测设施、科普教育服务设施、大数据中心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一步强化园区管护能力。扎实推进三江源二期工程、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项目,持续改善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城镇公共服务能力,增强集聚效应,减轻草场压力,逐步达到转岗、转业、转产的目的,实现减人减畜的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推进山水林草湖组织化管护、网格化巡查,组建了乡镇管护站、村级管护队和管护小分队,初步形成了点成线、网成面、全方位的巡护体系。

增水增绿增和谐

2018年,从国家发改委和中科院组织的第三方综合评估情况看:三江源区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区生态环境状况持续好转,生态保护体制机制日益完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日益提升,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筑牢。

突出表现为:水资源总量明显增加。水源涵养量增加到每年408.95亿立方米以上,年均增幅达6%以上,而且水质始终保持优良,三江源头重现千湖美景,湿地面积跃居全国首位;植被盖度明显提高。草地平均覆盖度、产草量分别比10年前提高了11%、30%以上,草地整体退化的趋势开始得到遏制,黑土滩治理区植被覆盖度由治理前不到20%增加到治理后的80%以上;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多: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增多,数量得到恢复性增加,藏羚羊的数量由上世纪80年代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牧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多措并举实施易地搬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生态畜牧业和旅游业等,牧民年均收入增长10%以上,困扰多年的人畜饮水、群众用能等困难得到有效解决,生产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赵俊杰)

推进国家级功能区创新发展 推动我市夜间经济提质升级 青岛殡葬改革暨散乱坟墓整治攻坚现场推进会召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