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堂课”演了九年,导演杨世彭说对戏还有一个新期待

日期:07-05
德龄与慈禧推销员之死狗儿爷涅槃

原标题:“14堂课”演了九年,导演杨世彭说对戏还有一个新期待

由杨世彭执导,金士杰、卜学亮主演的话剧《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自2011年台湾首演后,多次赴北京、上海等内地多个城市巡演,海外地区也颇多涉猎,至今在全球演出近300场。如今,这部戏再度来到北京,将于7月11日至7月14日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新京报记者对话导演杨世彭,揭秘该戏演出9年后仍想突破之处,以及走过多个国家后,他眼中的大陆话剧市场在这九年里有何变化。

“14堂课”演了九年,导演杨世彭说对戏还有一个新期待

杨世彭与金士杰、卜学亮。

台湾导演杨世彭是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戏剧舞蹈系的退休教授、威斯康星大学戏剧系博士,曾任美国著名科州莎翁戏剧节(ColoradoShakespeare Festival)艺术总监、香港话剧团艺术总监等职务,其个人作品在华语戏剧圈拥有高关注度,如《德龄与慈禧》《推销员之死》《仲夏夜之梦》《步步惊笑》等。回想起上一次在北京看《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这出戏还是在2015年,他说,“时隔四年,戏更圆润了。”

新京报:这部戏演了快九年,现在还有新期待吗?

杨世彭:我最开始的构思、主题及导演调度没有变,但是金士杰和卜学亮在几百场舞台演出中,用经验把这出戏打磨得更加圆润,一些笑料及包袱的细节处理上,节奏感变得更好了。要说新的期待,我在想卜学亮最后那场在老师病床前哭泣的戏,是不是可以再早哭一点,我作为表演的“指挥家”,总觉得这场戏还可以更好。

新京报:谈到表演,你看重演员哪些特质?

杨世彭:挑演员,我依赖自己的经验和灵感。在美国时我曾有13年的时间,每年在全国10个城市面试600余个演员,这让我积累了挑选演员的经验。我很注重口齿清楚,漂亮演员台词不清楚也不能用。我在这件事上很有冒险精神,并且愿意试错,有灵气的演员会更吸引我。

新京报:你和金士杰、卜学亮、赵树海等人都合作过,能否评价下他们?

杨世彭:金士杰是一个好话剧演员的料子,他虽然在台湾,但是普通话台词极标准。赵树海的口齿也很清楚,但他本身不是舞台剧演员,属于电视电影领域,我们合作起来还是很开心。卜学亮很“灵”,是他跟张小燕那拨混出来的经验,讲戏时一点就透,非常聪明。

“14堂课”演了九年,导演杨世彭说对戏还有一个新期待

《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剧照。

新京报:大陆有你特别想合作的演员吗?

杨世彭:我一直想做大陆版本的《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希望由焦晃和上海话剧中心的沈磊一组搭档出演,焦晃可以演金士杰的角色,沈磊则扮卜学亮的角色。

新京报:近年来你看过哪些大陆的戏?看过北京人艺的作品吗?

杨世彭:最近一次看大陆的话剧是几年前任鸣导演的《王府井》,上世纪90年代我还看过他的《北京大爷》,很喜欢。林兆华的《狗儿爷涅槃》我也非常喜欢,想请他去香港再排。人艺做传统剧很好,翻译剧、现代剧不好,这是导演的问题。

新京报:你怎么看大陆的戏剧市场?

杨世彭:票价太贵了,高档票价虽然都已和百老汇基本持平,但好在大家都还是愿意买票看戏的。我听说现在大陆市场很火,但老实讲我不太相信那些剧目有宣传得那么叫座,这句话我讲了有些不敬,我觉得很多情况下都是铺票,组织观众来看、组织戏后评论的。曾有人问过我,我在北京上演的一出戏是否要组织评论,我听后大吃一惊,评论还可以组织的?这是大陆市场我所不习惯的部分。

新京报记者曹雁南编辑田偲妮校对赵琳

海航控股拟再度出售北京海航大厦,接手方仍是万科 暴雨连天 责任如山——浙江抗击极端天气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