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巫溪千年文脉代代传多彩非遗焕新生
刺绣传承人唐丽娟(左)在教授技艺摄/黄承军
游客拍摄蒲莲镇百年老鹰茶树摄/郑万山
上古盐都,山川形胜;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巫溪,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千年古县,悠长的岁月孕育了深邃的地域文明,繁衍出光华璀璨的非遗文化。
精美绝伦的大宁河刺绣,千万条彩线轻盈穿梭,绣出民俗风情之绚烂;制作精细的巫溪烤鱼技艺,天然食材与调料的火热碰撞,成就了一道经典美食;老鹰茶传统制作技艺,绿色植物与匠心造就的完美融合,让清爽茶味流转齿间……一项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汇聚了不朽的智慧传奇,是泛着岁月风采的传统经典。
目前,巫溪县县域内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61项,其中市级非遗项目7项,随着挖掘保护工作不断深入,巫溪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更加丰富、鲜活。今之巫溪,正不断传承文脉,让非遗在生活中弘扬,在实践中创新,让非遗“活”起来、传下去,焕发时代新活力。
大宁河刺绣
飞针走线演绎民俗风情
灵动的鸟兽图案、流畅的线条勾勒、丰富明艳的色彩,当这一切活灵活现地展示在几尺布面上,仿佛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这一款款技艺精湛的手工艺术品让人为之惊艳。
大宁河刺绣俗名“巫绣”,是流传在重庆巫溪县大宁河畔的民间手工艺,以其细腻逼真、正反如一、构思巧妙、美观耐用等特点在民间广为流传。在巫溪,一直流传着女孩从12岁时就开始学习刺绣,所绣的作品作为自己的陪嫁,因此宁绣的俗名又叫“嫁花”。它以山庄田园、林木花果、仙山琼阁、琴台瑶池、虎兽麒麟等为内容题材,文化内涵十分深刻。
“大宁河刺绣有3000多年的历史。最早的时候是织麻的形式,因为用麻织的衣服容易破,就在上面加上线以耐磨,经过日积月累的演化,最后成为现在的大宁河刺绣。”大宁河刺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唐丽娟说,后来根据生活的发展产生了装饰画的形式,慢慢又融入了苏绣、蜀绣等四大名绣的特点。
上世纪90年代,还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的唐丽娟发现,在机器制造和商业冲击下,儿时常见的美丽宁绣越来越少,学生中的留守儿童越来越多。为了让宁河刺绣得到传承,她利用课余时间,跋涉在大宁河的村庄角落,搜集残留的宁绣绣片,并不断走访学习,了解宁绣的文化根源和技艺特色,很快便吸纳和培养出了一大批宁河绣娘。
在她们的共同努力下,2010年,大宁河刺绣亮相上海世博会,博得众人青睐;2011年,大宁河刺绣入选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门沉淀千年的古老技艺,重新焕发出了生机。
见人见物见生活,才能拥有“活态传承”的生命力。为了鼓励更多人传承宁绣,2013年,唐丽娟成立巫溪县宁河刺绣有限公司,并确立了“传承文化”“缓解就业”“创税增收”的企业宗旨,一头挑起困难群众的万家生计,一头挑起非遗文化传承。
同时,巫溪县以东西部扶贫协作为契机、以非遗传统技艺项目为依托,深入实施“非遗+扶贫”文化脱贫攻坚行动。今年10月,山东泰安市、重庆市文化委确定在市级深度贫困乡镇开展非遗传承培训,以巫溪红池坝镇为试点,山东泰安市援建30万元,举办大宁河刺绣非遗传承人培训班,培训主要面向贫困人群中的留守妇女,培训学员50人,让贫困群众掌握非遗技艺,促进就近就业,为脱贫攻坚注入力量。
巫溪烤鱼技艺
浑然天成的自然美味
每到傍晚,巫溪大宁河畔便热闹起来,碧色如练的河水静静流淌,河滩边摆满桌椅烤架上的鱼在炭火下滋滋作响,香味四溢,吹着凉爽的河风,叫上几碟小菜,斟一壶酒,人们吃喝谈笑直到夜深才尽兴而归,这是勤劳朴实的巫溪人在忙碌一天后犒劳自己的最佳方式。吃巫溪烤鱼也成为外地人到巫溪的必须体验。
巫溪烤鱼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由大宁河上的船工发明。巫溪的宁厂古镇因盐而兴,紧靠大宁河,船运非常发达,不少人以当纤夫、船工为生,他们在运输货物的途中饿了就向大宁河撒网捕鱼解馋充饥。
一天,一名船工将随身携带的咸菜、豆豉加入鱼中,边烤边吃,发现味道更甚一筹,很快流传开来。加上巫溪是产盐地,鱼的保鲜和腌制需要盐,这也为随时吃烤鱼提供了很多便利。炙鱼为食的饮食习俗从大宁河船工中发源,后来逐渐成为巫溪地区广泛流行的食物。
上世纪80年代,除了制作泡菜、咸菜,没有其他谋生技能的张宗成夫妇在巫溪县文化馆楼下租下小门面,经营张宗成从湖北学来的烧烤生意。一次他在帮大宁河渔民加工鱼的过程中,偶然发现将自制的泡菜、咸菜炒香,作为“浇头”覆盖到烤制好的大鱼上别有风味,至此巫溪烤鱼正式诞生。
虽然作为整体的烤鱼这道菜诞生时间不长,但在这道看似简单的菜肴中,凝结了巫溪五千年的巫文化、宁厂四千年的盐文化和张、范两家百余年的腌渍文化。古老的技术凝聚着历代劳动人民生存的智慧,几经岁月冲刷,依然熠熠发光。
针对当今市场上人们对烧烤制品绿色、健康、低盐、少油的需求,张宗成在传统的烤鱼技艺基础上,经过不断地实践总结和技术改进,逐渐形成了包括选鱼、宰杀、腌制、烤制、炒料等成熟的巫溪烤鱼制作技艺,制成的烤鱼不腥不骚、不焦不糊、不干不柴、油盐适中、风味传统,外焦里嫩、口感醇厚、香气馥郁、营养全面、养生滋补、风味天然的美味,受到巫溪周边及全国各地食客的一致好评。
如今,巫溪烤鱼制作技艺通过师徒传承向全国各地的广泛传播,美名远扬。
巫溪老鹰茶传统制作技艺
隐匿高山的川渝古茶
在巫溪的大山深处,高耸的陡坡和悬崖峭壁上生长着一种野生植物——老鹰茶树。其名虽为茶,但其原料植物并非茶科,老鹰茶是樟科的木本植物,属常绿乔木,巫溪本地称其为老鹰茶。
巫溪蒲莲镇是老鹰茶树原产地之一,这里的人们采摘野生老鹰茶树的嫩叶作为原料,采用传统绿茶的炒制工艺,将其制成与茶叶类似的饮品。其制作过程简单,在数百年传承中保持了其绿色生态的本色。
其味芳香,汤色金黄带红,性甘凉。在明代的《本草纲目》中,对老鹰茶就有“止咳、祛痰、平喘、消暑解渴”等记载,又被称为“长寿茶”,常饮有益健康。
巫溪老鹰茶制作技艺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巫溪良好的自然生态和巴渝地区人文生态相互融合的结果,对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多样性的维护具有重要的价值。2015年,巫溪老鹰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成功申报市级非遗项目。
目前,蒲莲镇老鹰茶占地面积4500亩,分布在莲花、兴鹿、三合、中柱、玉田、桔龙等村海拔600米以上的中高山地段,覆盖全镇35%的农户,带动全镇17.5%的贫困户增收致富。镇上也引进了巫溪县同源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落户,建了1个精细加工厂和2个村级初加工点,成功申请注册了“蒲莲老鹰茶”商标,并获得国家QS认证。同时,镇上还与全国供销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开展院企合作,对老鹰茶的品质成分实施深度研发挖掘。
在脱贫攻坚阶段,蒲莲镇党委政府更是以老鹰茶产业为契机,大力投入,制定了该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在“十三五”时期,该镇将努力建成重庆市“老鹰茶第一镇”,全力打造老鹰茶品牌,开发高、中、低多级产品,着力于构建线上线下营销体系,培育本土经济人,加大农超对接力度,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好网络营销推广力度,让好产品能有好市场;着力于产业延伸链条,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刘茂娇蓝倩冉春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