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目标营收20000亿元
医药健康产业是我市培育的万亿级产业之一。记者昨日从市经信局获悉,成都市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了《成都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点击查看全文),提出我市将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世界级、万亿级现代化医药健康产业体系。
具体来看,《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产业营业收入达到5000亿元;到2025年,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0000亿元;到2030年,产业营业收入达到20000亿元,建成世界级医药健康产业高地,将成都打造成为全球生物医药创新创造中心、面向“一带一路”医疗健康服务首选地、国际医药供应链枢纽城市,培育20个百亿级和千亿级医药健康企业,一批头部企业、独角兽企业,建成3个以上具有鲜明特色、世界一流水平的千亿级产业功能区。
突出成都优势
聚焦3大领域10项重点任务
根据《实施意见》,我市将聚焦打造全球知名的生物医药创新创造中心、面向“一带一路”医疗健康服务首选地、国际医药供应链枢纽城市3大领域,攻坚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技术药创制高地、国际知名的医疗中心等10项重点任务,加快构建“三城三区两带”医药健康产业空间总体布局结构,逐一落位至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成都医学城、天府中药城等18个相关产业功能区。
“这3大领域10项重点任务并非凭空而来。在制定过程中,成都市领导带队拜访国家相关部委,深入调研了解国际国内医药健康产业先进城市经验和我市医药健康产业情况,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听取重点企业、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知名医院、市级部门、区(市)县以及院士专家的建议意见,最终形成《实施意见》。”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其中多项结合了成都在医疗健康、电子信息等产业的特色与优势。
例如,《实施意见》提出,依托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DNA编码化合物库,建设全球多样性第一的小分子新药“种子库”,打造国内领先的原创小分子药创新高地。事实上,全球可基于最前沿的DNA编码化合物库技术进行规模化新药研发合作的只有3家公司,成都药企占一席。此外,此次顶层设计还提及众多热点领域,比如建设国际医美之都抢抓疫苗行业重组整合机遇,支持在蓉疫苗企业提升产能规模和发展能级,加快建设世界级血液制品产业基地及国际抗体药产业转移承载基地,打造生物技术药全球生产中心。
18个产业功能区亮相
引导优质项目向产业功能区聚集
《实施意见》中,政策措施涵盖5方面,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聚焦功能区建设。成都将统筹优化产业布局,精准确定产业定位和细分方向,支持18个医药健康产业相关功能区专业化、差异化、高端化发展。成都将加快构建“三城三区两带”医药健康产业总体布局结构,将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成都医学城、天府中药城打造为建设国际生物医药创新创造中心、医药供应链枢纽城市的主支撑,将五城区(含成都高新南区)、成都天府新区和“东进”区域打造为建设国际医疗健康服务首选地的主支撑,将环龙门山—邛崃山中医药保健与健康养老国际示范带、龙泉山健康旅游与体育休闲国际示范带打造为建设国际康养胜地的主支撑。
《实施意见》的另一个亮点,是推动先行先试。《实施意见》提出,出台支持药品和医疗器械研发创新、仿制药供应保障使用等相关政策,打造生物医药产业政策“成都范本”。在要素保障方面,我市提出设立成都医药健康产业投资基金,支持产业功能区设立医药健康风险投资和天使投资基金,引导优质项目向产业功能区聚集。此外,成都还将在优化医保目录、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医保支付方式等方面探索创新,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探索公立医院与社会资本联合打造特需医疗服务品牌,开展技术、服务、管理等多种合作。(记者程怡欣摄影胡大田制图曹劲松)
原标题:成都出台医药健康产业“顶层设计” 2030年目标营收20000亿元
相关新闻
多个方面支持金额翻倍
成都出台政策支持生物医药企业全生命周期
从美国东海岸的波士顿到西海岸的旧金山,再到瑞士的巴塞尔,全球的医药巨头总喜欢在这些世界顶级的“药谷”扎堆。近年来,随着生物医药行业快速发展,中国“药谷”四处开花。在众多产业集群地中,成都如何脱颖而出?如何让成都生物医药企业在新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竞争力?记者昨日从市经信局获悉,市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了《促进成都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以下简称《若干政策》)(点击查看全文),发力打造世界级医药健康产业高地。
这是时隔三年后,成都生物医药再出新政。这一次,成都目标更长远,在多个方面提出支持资金翻倍,“真金白银”地支持覆盖全生命周期。记者看到,《若干政策》针对生物医药产业特点和成都实际,从支持研发创新、推进重大项目、强化企业培育、聚集产业人才、完善服务体系、支持市场开拓、优化营商环境7个方面,制定了提升新药研发能力、支持医疗器械研发等28项支持政策。
1类新药支持翻倍
全研发周期累计可获最高2300万元
相比三年前,《若干政策》提高支持力度。根据《若干政策》,我市将对1类生物制品、化学药品,1类、2类、4类、5类中药和天然药物;完成Ⅰ期临床试验并进入Ⅱ期临床试验每项最高资助300万元;完成Ⅱ期临床试验并进入Ⅲ期临床试验每项最高资助500万元;完成Ⅲ期临床试验并取得注册批件每项最高资助1000万元,单个企业(机构)每年最高资助2000万元。“也就是说,1类新药从开始临床前研究到完成临床试验,到取得药品注册批件进入生产的全研发周期累计可以获得最高2300万元资金支持,支持额度约是原政策的2倍。”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支持医疗器械研发方面,《若干政策》对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的最高支持额度是原政策的1.5倍。在加快仿制药发展方面,《若干政策》对被确定为参比制剂品种的最高奖励额度是原政策的2倍,对国内前三家通过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品种最高奖励额度是原政策的4倍。
“在增强外包服务能力方面,《若干政策》对首次获得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资质的企业(机构)的奖励额度是原政策的2倍,对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为非关联生物医药企业(机构)服务的支持额度是原政策的2倍。”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在加快产业国际化方面,《若干政策》对获得国际权威认证的药品和医疗器械的最高奖励额度是原政策的2倍,给予最高200万元资助。
新增11大支持方向
覆盖生物医药企业全生命周期
相比三年前,此次《若干政策》新增了11个方面的支持,不留“死角”,覆盖生物医药企业全生命周期。支持药品新增适应症,《若干政策》支持企业加强已上市药品再开发,对新增加适应症的药品最高奖励200万元。
在成果产业化、支持企业发展壮大方面,《若干政策》提出对取得药品注册批件或第二、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且在我市产业化的药品和医疗器械给予最高500万元资助;对首次进入中国医药工业百强的企业奖励300万元等。《若干政策》还提出支持申报国家奖项,对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第一获奖者按1∶1配套奖励,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第一承担单位课题组人员按1∶11配套奖励。对获得中国工业大奖、中国质量奖等国家级奖项的企业最高奖励300万元。
此外,《若干政策》支持产品委托生产,对上市许可持有人委托成都生物医药企业生产其所持有产品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若干政策》还新增了支持企业增强外包服务能力、支持产品市场拓展、强化金融服务、绿色发展等领域。(记者程怡欣摄影胡大田制图曹劲松)
相关新闻
今年力争全市医药健康产业规模达4000亿元以上
成都医学城三医创新中心
2018年,全市医药健康产业总规模达3000多亿元。其中,全市规模以上生物医药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96亿元,同比增长21.6%。2019年,将力争全市医药健康产业规模达到4000亿元以上。身处成都,众多药企充满期待。如今在他们眼中,成都绝对有潜力参与国际竞争,打造万亿级的医疗健康产业。
生物医药企业为何选择成都
一个市场对企业是否重要,看它对当地的投资即可知一二。今年4月,总投资6亿元的科伦医贸总部及仓储物流基地项目在新都区开工。成长于成都的科伦是一家年销售收入超过400亿元的专业化创新型医药集团,包括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Klus Pharma Inc.(美国科伦)、科伦KAZ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哈萨克斯坦科伦)等海内外100余家企业。“生物医药产业是21世纪创新最为活跃、影响最为深远的新兴产业,对我市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革新表示,“近期,成都市出台的两份文件是极具战略远见和爆发力的,有助于激发企业的潜在创造力与活力。”
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我市完成医药工业投资143.2亿元,同比增长20.1%;新签约引进世界500强艾尔建、赛诺菲等60个医药健康重大项目,协议总投资860.5亿元。“成都市政府这次发布的医疗健康《实施意见》十分全面,涵盖中西医药,化学和生物药,无论从研发、生产到流通,还是互联网医疗技术,看得出成都对行业和产业布局有着深刻理解和独到的认识。”摩根斯坦利亚太区医疗行业董事总经理吴懿表示,成都拥有中国西部最优秀的医疗服务资源,如果能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能力,相信可以打造出以成都为中心,集医疗、教学、科研、产业为一体的医疗产业中心,全面带动成都市乃至四川省地产业升级和经济全面健康发展。
跑起来的成都生物医药产业
成都的市场很大,但对生物医药企业来说,能否最终在这个市场生存下来,还得依靠速度。在采访中,多家生物医药企业都向记者表示,伴随着多项政策、文件的出台,成都生物医药产业链日趋完善,营商环境也越来越好。这不仅有助于企业做出在成都进行长期投资的决定,更有助于生物医药企业在成都更快地实现成果转化,产品上市。
与传统行业相比,医疗健康产业尤其是生物医药创新行业呈现出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高技术密集型的特点。“为了鼓励企业加入研发投入力度,我市组织实施‘创新抗LAG3单克隆抗体药物研发’等240余个创新项目,与保险公司合作推出药物临床试验责任险等险种。”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还加快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生物治疗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成都前沿医学研究中心、新药筛选、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等重大创新平台。这些都进一步提升了企业创新的速度。
速度在于政策,也在于企业自身。成都先导药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进告诉记者,创新药物的研发绝不是单打独斗,创新环境、多学科和多团队还将带来技术碰撞,加速新科技在这里的产生;好的生态环境也将形成区域品牌,让人才和资本都选择聚集于此。从2012年到现在,成都先导已经从最初的3人团队,发展到近400人的团队,其中不乏具有世界500强企业的资深研究背景。截至目前,成都先导已完成逾千亿级DNA编码小分子库化合物的合成,具备超过100个生物靶点的筛选能力。
在李进看来,成都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链——不仅有地奥、科伦等具备药品研发、制造能力的企业和华西医院等下游应用场景,四川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院校和机构还对成都生物医药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我相信,未来随着文件的落地,成都生物医药的产业链会更加完善。企业也能真正做到不出成都就能完成全流程的新药研发、实验、上市。”李进表示。(记者程怡欣摄影胡大田制图曹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