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论:垃圾分类 上海何以唱出一台大戏?

日期:07-02
垃圾分类

原标题:人民日报评论:垃圾分类,上海何以唱出一台大戏?

今天(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这意味着垃圾分类进入了强制时代。这些日子,垃圾分类已在上海人的较真和网友们兴致勃勃的围观中,引来广泛关注。段子手纷纷出笼,让人在爆笑中,也能听出一些对上海人的佩服来。

人民日报评论:垃圾分类 上海何以唱出一台大戏?

垃圾分类能否成功,考验的是市民素质以及基层治理能力。一个拥有2400万人口的超大型城市,垃圾分类涉及每一个人、甚至涉及到你吃下的每一口食物及其残渣,上海正在经受考验。这当然不独上海一地,段子手们打量完魔都之后,往往跟上一句:也快轮到我们这儿了吧!

上海人的精细较真,全国人民都知道。当年物质匮乏的时代,拥有上海产的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和收音机,是无数新娘子最奢侈的梦想。再后来,非典病毒横行不少地区,但在上海严格的管理、上海人的自律以及居委大妈们警觉的目光中,逡巡不前了。直到今天,不管是办世博会、进博会,还是自贸试验区的先行先试,常常会听到类似的话,“把事情交给上海办,就放心了”。这一回,上海办的事,是垃圾分类——上海人做事的精细、严谨、守规矩,于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端午到了,要较真棕叶是干垃圾还是湿垃圾?吃着小龙虾,还要琢磨虾头和虾身是否要分类丢弃?最可敬的是每个小区的志愿者,在你“破袋”时仔细探测,有如学术研究一般,审度你有没有扔错了筒……上海人较真到令人崩溃的表情,是不是让人有种肃然起敬的感觉?

人民日报评论:垃圾分类 上海何以唱出一台大戏?

其实,更如履薄冰的是上海的管理者们。被市民用放大镜打量的,不止是垃圾分类准则,还有城市治理能力和协调能力,甚至是应对质疑的能力。撤筒和“定时定点”,是通过形式上的约束,培养垃圾分类习惯的关键一招,在被白领们网上吐槽后,上海的部门管理者提出,不要一刀切,既要严格执行硬性约束,也要充分考虑居民需求,做到“一小区一方案”,结果奇招迭出,收效甚好。再如,提倡湿垃圾居民自行“破袋”投放,为了怕居民弄脏手,不少街道在垃圾箱房配置了感应式洗手池。还有质疑是,垃圾分类之后的末端处理能力能否跟上,是否前头精细分类,后面一“混”了之?上海一边稳步提升生活垃圾处置利用能力,一边落实规章惩处混装混运和混合处置……政府与百姓类似的良性互动,是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积习确乎难改,然而积习一旦能改,这个城市会有新的升华。

东邻日本,在一场数万人围观的体育赛事后,能做到无一片垃圾。百姓已经适应了垃圾分类的严苛,连小孩子也习惯了在课间喝完一罐牛奶,要排队在水盆里洗净纸盒再拿到室外晾晒,次日再剪开摊平,方便回收。国民素质之养成,就在这从小习以为常的点点滴滴。以至于日本严谨的垃圾分类已成民族素质标识。

人民日报评论:垃圾分类 上海何以唱出一台大戏?

当然,随着垃圾处置能力提高,垃圾究竟如何分类才科学,会是一个长久的课题。但是,精细的垃圾分类如果从此走进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甚至成为下意识的新时尚,以“分”为荣,以“不分”为耻,不但环境洁净了,良好的自律精神、消费习惯和环保意识也会进入我们的集体意识,文明意识或也将从这里开始某种升华呢!

这正是:全民围观分垃圾,魔都奋力破积习。清心清肠清环境,从兹纷纷断舍离。

以往只推“总统纪念酒”的金门酒厂 为韩国瑜破例 山西省药监局专项整治药品监管领域腐败现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