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试点养老喘息服务:让老人家属“喘口气”

日期:06-30
养老喘口气护理员

原标题:北京试点养老喘息服务满半年护理员平均一周上门服务一次

北京试点养老喘息服务:让老人家属“喘口气”

[发生地点]北京市丰台区

[涉及人群]60岁以上困难失能失智老人家庭

[现实挑战]老年人家庭“一人失能,全家失衡”

[应对策略]护理员半年上门24次,让家属“喘口气”

国家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我国已经在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目前正处于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养老是全社会要面对的问题。其中,需要照护失能失智老人的家庭更是被称作“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半年前,继广州、杭州、苏州等地试行喘息服务之后,北京也加入试水的行列,试图用政府力量填充公共养老服务缺失的这一块。

在北京市丰台区建设里小区,护理员杨女士帮79岁的贾先生穿好衣服,再和他老伴王女士一起将他扶上定制的架子,一步步从卧室挪到客厅。“他能活下来就是个奇迹,脑干70%堵塞。”王女士介绍,贾先生退休三年后得了脑血栓,10多年来主要靠她在家照料,现在两个人年近八旬,她渐渐也觉得力不从心。今年春节后,护理员开始免费上门提供服务,“帮了大忙了”。原来,居家养老喘息服务从去年年底开始,陆续在丰台部分社区试点,面向60岁以上的失能失智老人,尤其是特困、低保低收入家庭、计划生育困难家庭、纯老年人家庭等,让常年在家照护他们的亲属可以得到休息。“护理员帮我拖拖地、洗洗菜,有时候帮我炒菜,我就能坐着歇会儿,喘口气儿。”王女士说,这些活儿听起来普通,但对像她这样的老年人家庭来说,有人帮忙就是最大的缓解。

丰台区建设里社区的喘息服务由附近的康助护养院派专人完成,双方事先签订协议,不过也有护理员反映会有老人提出搬运建材、修补瓷砖等约定以外的项目。院长于安安介绍,为了保证服务过程的安全、稳妥,护理员有权拒绝超范围的服务,不过也会尽可能满足老人的需求。比如出于食品安全考虑,原本没有做饭的服务,后来根据老人的需求,还是制定添加了“一荤一素一汤一主食”的标准,并且提前培训,完善流程监管。“呼声大于风险,我们就这么做了。护理员经过培训后,能蒸包子、烙烙饼,有一次赶上一个老人过生日,护理员给做了一桌子菜,老人家里非常满意。有的老人节俭,就在这个基础上做减法。”于安安表示,每个护理员包里都有一个留样盒,会把当天做的食物带回来,放在留样柜里保存48小时,之后再处理掉。

丰台区的居家养老人喘息服务每人每半年24次,可以选择规律的每周一次,也可以按需求连续、不定期的安排。除了上门服务,也可选择把老人送到指定的养老机构托管24天。丰台区民政局介绍,全区符合条件的812名老年人中,已经有614人跟指定机构签订了喘息服务协议,由政府出资向养老机构购买服务,居家照护的费用每人每天8小时180元,送到养老机构每人每天220元。在康助护养院提供服务的老人中大约九成选择上门,一成选择送到养老院。

丰台区是北京市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区,老年人口比例近三成,有受访的老年人表示,自己没有失能失智,但是也期待养老服务,而住养老院或找保姆的费用接近甚至超过自己的实际收入水平。王女士也表示,居家养老喘息服务如果不是由政府买单,自己舍不得花这个钱。丰台区民政局表示,将会加强资金引导和政策支持,推进社会化运营,扩大喘息服务范围,逐步将喘息服务试点工作纳入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跟现行的政策体系无缝对接。

据了解,喘息服务并非国内首创,最早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一些国家对失能及心智障碍者的非机构式服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有一些值得国内借鉴的举措。比如北京的非居家的喘息服务目前仅有送到养老机构一种模式,而实际上非居家喘息服务的种类繁多,以下四种颇具特色:第一种是住宿家庭,即喘息服务在服务提供者所在的地方中进行;第二种是成人日间照料中心,可将老人送到日间照料中心暂托,一周最多5天,一般不提供周末服务;第三种是医疗模式,这种服务一般针对高照护需求的老人,通常在社区医院内进行;第四种是家庭合作交换,通过不同的家庭合作,彼此交换喘息服务,通常不需要费用。

喘息服务离不开政策、法律保障,美国、澳大利亚等国都出台了专门法案,确保资金分配和政策支持,相信随着政府对养老体系的投入不断加大,社会的养老需求不断增加,我国的喘息服务将更加完备,服务范围更加广泛。

文/本报记者陈斯

责任编辑:张义凌

“互联网+食品安全”交流研讨会在太原举行 班主任带11名高考生千里骑行 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