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推进“定时定点”社区要有商有量有关部门在新闻发布会上作答垃圾分类热点
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就将施行。针对生活垃圾末端处置能力是否跟得上源头产量、“定时定点”是否要坚持、厨余垃圾粉碎机能不能用等多个热门话题,上海市政府昨天举行新闻发布会,一一予以回应。
垃圾处置能力基本匹配“产量”
对于市民高度关注的垃圾混装混运问题,市绿化市容局副局长唐家富坦言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后端的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还不够完善。
近年来,上海全力加大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的建设。截至目前,上海已完成1.3万个分类投放点的改造,完成率达到了75%,同时更新完善了4万余只道路废物箱;分类收运体系已基本形成;湿垃圾和干垃圾的日处置能力也已基本能够匹配源头每天的产生量。全市湿垃圾日均分出量达到6164吨,湿垃圾分出率相比数年前有了明显提高。
再看末端的垃圾处置利用环节。目前,上海干垃圾焚烧及湿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已达到2.435万吨/日。据透露,到2020年,上海生活垃圾焚烧能力将达到20800吨/日,湿垃圾资源化能力将达到7000吨/日。可回收物目前主要通过“两网融合”设施回收,上海已建设可回收物回收服务点6106个,全市可回收物回收量达到3312吨/日。
鼓励公众监督举报混装混运
随着市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热情高涨,更多生活垃圾未来将按照四分类的严格要求进一步细分。不过,即使中后端设施设备建设再完善,仍难完全杜绝这些环节中的混装混运和混合处置现象。市绿化市容局局长邓建平表示,上海已在生活垃圾收运处置的5个关键环节建立了“不分类不收运”“不分类不处置”的双向监督机制。同时,全市基本建成覆盖分类运输、分类中转至末端处置的全程信息化监管平台,已在虹口区试点推进源头分类投放智能化监管。今年,全市垃圾分类执法检查力度也空前加强。“我们也鼓励并欢迎公众参与对违法行为的监督。”邓建平指出,市民群众如发现混装混运和混合处置现象,可以通过“12345”市民热线、“垃圾去哪儿了”微信公众号平台、社区公开的投诉举报电话等渠道,向监管部门反映。
“定时定点”不能“一刀切”
唐家富表示,从先行一步的长宁、崇明等区的实践情况来看,“定时定点”对垃圾正确分类投放有良好的促进效果。
不过,监管部门也注意到,有部分小区“一刀切”的做法,引起了居民的不理解。因此,上海制定了《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制度实施导则》,尤其强调推进“定时定点”要因地制宜。
“肯定不能‘一刀切’。”唐家富强调,“定时定点”投放点具体按照怎样的“密度”去设,需要根据小区空间条件、志愿者人数等因素来合理确定,而且在设置时,必须坚持便民原则,要根据小区居民原有的投放习惯及垃圾房的位置来设置;至于“定时定点”投放点开放的时间,同样要结合推进的实际情况来调整。
此外,对于老人、上班族等社区内的特定人群,社区“定时定点”方案也要更加人性化,通过设置误时投放点、刷卡投放等方式,解决他们的需求。
总之,推进“定时定点”的过程中,社区的“三驾马车”要和居民有商有量,在最终方案确定前,进行充分的意见征询和试验,争取形成最合理的方案。
对于近期居民家中购买安装量骤增的厨余垃圾粉碎机,上海主管部门明确,在雨污混接改造尚未完成之前,不鼓励家庭采用厨余垃圾粉碎机处理垃圾。邓建平表示,目前建议市民按照市政府的相关要求做好垃圾分类投放,相关部门会加快调查研究,就厨余垃圾粉碎机的使用提出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