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我们从哪里来

日期:06-27
红军中央红军

原标题:记住我们从哪里来

记住我们从哪里来

这是在湖南郴州市桂东县沙田镇纪律文化中心展出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场景(六月十三日摄)。新华社发(陈泽国摄)

76岁的黄维忠经常到家附近的广场散步。他抬头就能看到一座6米多高的纪念雕塑——战马嘶鸣,旌旗猎猎,红军指战员威风凛凛。

雕塑的深色石砖上雕刻着巨幅《红六军团长征路线图》。黄维忠骄傲地指着它说:“就是这,我们寨前。”

湖南郴州市桂东县寨前镇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上的一个光荣名字。红军战略转移的先遣队85年前曾来到这里。

“他们不肯惊扰老百姓”

黄汉尤今年75岁,他说,父亲黄先谨时常向他讲述一个情景:一天晚上,镇上来了很多红军,当时没有大路,他们是从江西那边走小路过来的。

“红军穿着草鞋,有年纪大点的,有年纪小的,就这样住下来了。”他说。

这支队伍来自——井冈山。士兵们都是些贫苦的农民,平均年龄不到20岁。

1934年夏,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由于局势日益恶化,7月23日,中共中央及中革军委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转移到湖南中部去发展游击战争及创立新的苏区。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说,与红七军团的北上一道,这应被视作红军实施战略转移的准备。

8月7日,红六军团9700余人,由江西遂川的横石和新江口出发,突破国民党军多道封锁线,于8月11日进到湖南桂东县城以南的寨前圩。

新华社记者再走长征路近日来到桂东,此地路途高险,山岭奇绝,云雾缭绕。县志这样形容位于罗霄山脉腹地的桂东:“山开八面,水汇双溪,虽弹丸之地,卓有金汤之固,环山以为城。”

毛泽东在这里颁布《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后发展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疲劳的红六军团在寨前圩稍事休整,用银元向村民们购买食物。黄维忠说,他的岳父陈祥文那时还是孩童,好奇地跑到红军的驻扎地,看见部队从老百姓那里买回一头猪,杀了给伤病员们煮肉。伤员很多,但红军招呼岳父过去,把肉分给他和村里孩子,又把剩下的肉分给村民。

“岳父总跟我说,红军好像家里的亲人。”黄维忠说。

黄汉尤说,六军团军部驻扎的地方,在他家街对面的药铺。“他们不肯惊扰老百姓。在征得主人同意后,他们把门板拆下来铺在街上,睡在上面过夜。早晨起来,他们又把门板原封不动装回去,并将地扫得干干净净,然后担起水桶,到河边帮老百姓挑水。”

探路者要有牺牲精神

“红军突围的消息,震惊了敌人。国民党军展开围追堵截。”桂东县党史专家罗健东介绍,红军决定放弃在桂东发展游击战争的计划,以强行军越过耒阳、宜章公路,经过新田等地,抢渡湘江,继续西进。

8月12日,部队在寨前圩的河滩上召开连以上干部会议,誓师西征。任弼时正式宣布成立红六军团领导机关。任弼时、萧克、王震组成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

“那天,就在那个河滩上,站着许多荷枪实弹的红军,有的还带了伤,但个个精神抖擞。”黄汉尤站在纪念广场,讲述父亲对他重复过多遍的场面。

当日,红军踏上了艰苦卓绝的西征之路。作家王树增在《长征》一书中写道,后来中央红军从中央苏区出发后,就走在红六军团走过的路上。

萧克曾回忆说,红六军团突围西征,比中央红军长征早两个月,为中央红军长征起到了侦察、探路的先遣队作用。

石仲泉说,红军长征,最初叫“战略转移”“西征”“远征”。使用“长征”一词,最早是在1935年2月下旬中央红军二渡赤水发布的《告黔北工农劳苦群众书》中。他说,红六军团作为先遣队西征,带有探路性质。

“当时要战略转移,肯定要有人先牺牲先探路,探路的队伍是冒着很大风险的,前方的千难万险都不知道,要讲大局、讲纪律,要有不畏牺牲的精神。”罗健东说。

红六军团千里转战,与围追堵截的国民党军血战,损失很大。羊东坳一次战斗后,当地400名农民用了整整一天,才把红军遗体全部掩埋。

红六军团终于10月抵达贵州北部与贺龙、关向应领导的红二军团会师。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著的《红军长征史》“长征的序幕”一章记载,“至此,红六军团胜利完成转移任务,并为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起到了先遣队的作用。”

后来,二、六军团主力北上长征,被编入红二方面军,实现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完成长征的中国工农红军,成为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王树增写道。

6月桂东,山风习习。金色阳光洒在红六军团誓师西征的旧址上,年轻母亲牵着学步的孩童从雕塑边走过。

黄汉尤说,去年有一些学生重走长征路,来到桂东,听他讲红军故事。“我要让孩子们记住,我们是从哪里来的!”

(新华社长沙6月26日电)

向东南亚 陆海新通道万州班列首发 南川:自然遗产成为绿色发展“密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