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产业: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日期:06-24
青海旅游产业

原标题:文旅产业: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文旅产业: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澜沧江第一湾。资料图片

文旅产业: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赛马比赛。资料图片

文旅产业: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塔尔寺风光。资料图片

上个月,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第十五届深圳文博会上,我省再创佳绩——累计销售额126万元,订货285万元,青海展团获得“优秀组织奖”和“优秀展示奖”,循化博艺旅游文化有限责任公司荣获15年“贸易贡献奖”,化隆宗喀噶哇仓非遗文化开发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参赛作品分别荣获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2项、银奖1项……青海文化旅游产业影响力不断得到提升。

在此基础上,再来看看2018年全省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成绩单: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中,7个项目获得文化和旅游部扶持,20个项目获得省财政扶持;黄南藏族自治州进入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奖励计划奖励城市名单;文化和旅游部与省政府共同签署《支持深度贫困地区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工作实施方案(2018-2020)》,确定了近三年帮扶我省文化旅游建设的13个方面共79个项目。安排2710万元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乡村旅游扶贫,打造乡村旅游示范村5家,实施旅游产业扶贫项目50个,培育乡村旅游创客基地3家,落实深度贫困地区旅游扶贫村规划编制公益行动20个;积极开展乡村旅游扶贫“送客下乡”活动。全省共发展乡村旅游接待点3241家……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与马蜂窝网站发布的大数据平台监测数据表明,青海文化旅游的关注度达到346%,位列西北之首。文化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激活我省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文旅融合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走进青海国际会展中心A馆,第二十届中国·青海绿色发展投资贸易洽谈会文化旅游展馆“C位亮相”——近600平方米的展区以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为参展理念,采用动静结合的模式,全方位展现我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成果。

“旅游实际上是文化体验和享受的过程,旅游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魅力和吸引力。”省文化和旅游厅有关负责人说,“我们以优秀人文资源为主体,把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入旅游发展,精心打造体现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的特色旅游产品。”

一场文化旅游产业的盛会,无疑是经济发展综合实力的缩影。

2019年对我省来说,是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探索发展路径的关键之年,是以构建大文旅格局、推进大融合发展、打造良好文旅生态为引领,不断朝着“文化旅游名省”迈进的重要年份。

历经改革开放40年波澜壮阔的历程,青海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文化旅游产业也处于快速发展、规模壮大、质量效益提升的良好态势。去年,全省累计完成投资208.47亿元。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204.38万人次,同比增长20.7%;旅游总收入466.3亿元,同比增长22.2%,文化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性产业。

新时代新要求,新担当新作为。面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机遇,全省文旅部门勇担使命任务、坚持稳中求进,立足“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坚定文化自信,以创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努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力争今年旅游接待人数达到504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600亿元,分别增长20%;文化产业占比达到全省GDP的1.98%。

不断做大做强的青海文化旅游产业,为实现这个目标构建了强力支撑。

打造文旅产业领军旗舰

4月12日,2019青海文化旅游节暨中国西北旅游营销大会在青海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此次文化旅游节是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挂牌成立后举办的第一个节庆活动,更加突出绿色,品牌引领。文化旅游节期间,高峰论坛、主题展览、嘉宾专访、生态研学、宣传周、推介会等活动异彩纷呈,展示了“青海蓝、草原绿、江河清”,展示高原自然景观的磅礴之美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让人流连忘返,国内外的客商慕名而来。其中,中国西北旅游营销大会全面搭建西北省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及省市区之间文化旅游产业宣传推介、合作大平台,参与大会的全国31个省市区及港澳单位超过1268家,参会总人数约为4300余人,参展商、代表等涵盖近30个国家和地区,良好展现了大美青海的文旅魅力,提高了世界对青海的认知度。

青海文化旅游节是我省大力推进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扩大文化对外交流,讲好青海故事,传播好青海声音,提升大美青海知名度、美誉度的生动实践;是重大节庆活动的“金字招牌”,展示大美青海的重要窗口,已经成为我省一张响当当的文旅名片。

在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进程中,我省围绕文化旅游名省建设目标,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挖掘整合优势资源,打造培育特色品牌,统筹推进文化旅游在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对外交流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全力打造文化旅游产业领军旗舰。

以生态旅游示范区、工业旅游示范基地、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乡村旅游、名村名镇建设等为主要内容,加强文化旅游产业与各产业的融合发展,培育新业态,延长产业链;探索开展文化旅游消费试点示范,培育新型消费模式,选择3-5个有条件的县(区)开展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活动;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推进优秀文化资源数字化,促进旅游产业数字化发展;推出更多优秀的工艺美术、演艺、娱乐、节庆、展览等传统文化产品,开发高质量的动漫、网络音乐、数字艺术等新型文化产品,扩大中高端文化旅游供给……

文旅产业领军旗舰让我省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和整体实力快速增强,增加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底气”。

跨界融合稳定发展“底盘”

黄南藏族自治州拥有享誉世界的热贡艺术,境内人文资源传承久远、绚丽多彩,自然风光特色鲜明、星罗棋布,是国家级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核心区和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旅游目的地。今年3月,省文化和旅游厅与黄南州委州政府签署了合作共建黄南州省级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框架协议,培育壮大文化旅游产业,努力打造成为世界唐卡艺术之都和青甘川交界地区特色历史文化名城,推动当地经济转型发展。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不仅代表着一个地区的“软实力”,更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硬实力”。文化与农业融合,让乡村振兴既有“里子”,也有“面子”;文化与制造业融合,让工业品成为艺术品,提升了价值含量;文旅产业还是就业的“蓄水池”,游客远道而来,直接拉动贫困地区的就业,增加当地居民收入,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跨界融合拓展了我省文化旅游市场空间,提升了产业质量,稳定了发展“底盘”。

我省以创建生态旅游示范省和自驾车旅游示范省为重点,深入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促进乡村文化旅游提质升级,推动红色文化旅游,有序引导和推动冰雪旅游、温泉旅游、自驾车旅游、藏医药健康旅游等业态发展。同时,编制好《“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规划》《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等,坚持多规合一,建好项目库。全面落实《支持深度贫困地区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工作实施方案(2018-2020)》各项工作,做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旅游基础设施提升建设项目,提升贫困群众对公共文化旅游服务的获得感。

文旅融合共生共荣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是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目前,西宁市正力争将博物馆群创建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将更好发挥“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品牌效应和辐射效应,积极推动景区旅游产业化、市场化、公众化,并带动信息通讯、文化创意、休闲娱乐、广告传媒等现代服务产业的发展。

“诗与远方”走到了一起,正演绎出全新的产业发展格局。不仅显现出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融合“1+1>2”的资源优势,更呈现出多领域、多产业共生共荣的良好势头。

文化是魂,旅游是根。文化资源是旅游发展的核心资源,旅游资源是文化传播的重要依托。我省文旅资源得天独厚,人文景观异彩纷呈。尤其是去年文化旅游实现深度融合后,文旅产业成了经济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新时代,如何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释放更多新动能,已成为值得深思的一个新课题。

在旅游迈入大众化时代的当下,人们对旅游需求的层次已不再是过去那种简单的“游山玩水”,越来越多的人更喜欢看历史、看文化、看民俗,更加注重体验旅游中带给他们的文化体验。

文旅融合不只是单纯的在旅游产业发展中融入文化元素,或将文化资源进行旅游化开发,更不是站在某一个产业的立场将另一个产业消融解构,而是从理念和内涵上深度融合发展。

文化作为旅游的最好资源,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特色化、品质化、效益化;旅游作为文化的最大市场,有利于提升文化发展的吸引力、竞争力、影响力。因此,文化旅游在深度融合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对我省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旅游资源要彰显自信,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就得用文化养分滋养旅游的物质形态、丰富旅游的精神内涵,让更多的文化要素融入旅游之中,提升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和品质,在深度融合中实现文化的经济价值,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而旅游不仅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载体与纽带,更是推动文化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充分发挥旅游的产业化优势,依托旅游的市场化手段,可以丰富和拓展文化产品的供给类型、方式和供给渠道,实现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充分利用旅游渠道广,受众面宽的优势,也为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提升了文化软实力。(李欣)

四川宜宾地震灾区群众:废墟边看到悲伤更有勇气 政企携手共创发展新格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