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林国强院士利用手性“密码”让药物价廉质优一辈子的专注:用知识为百姓造福
一辈子的专注:用知识为百姓造福
“手性”对一般人而言很陌生,它是自然界的基本属性,它与生命科学、人类健康等息息相关。76岁的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原所长林国强,这一辈子似乎只专注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在手性合成领域开疆拓土。他带领团队不断突破化学方法的研究,通过源头革新等,使得抗肿瘤新药吉西他滨等药物更加价廉质优,惠及百姓。
步入古稀之年的林国强仍然未停步,继续在科研一线投入工作。去年,他受聘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创新中药研究院院长,探索隐藏在本草中的化合物,对其进行人工合成或改造,期待获得疗效明确、作用机理清楚的现代药。
6月21日,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市委常委会专题学习会上,这位工作了50多年的老党员说出肺腑之言:“基础研究最终应该以合适的方式与应用相结合,这是科技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知识实现它的价值为百姓造福,它就有用了。”
他让老百姓用上了更便宜的药
“化学对人类是很有用的。”他说,通常的药物研究由生物学、医学和化学三个学科承担,其中,哪些分子结构对病症有效、扩大药效需要对分子结构进行哪些改造且又要避免产生毒副作用,这些都是化学里的学问。
在化学世界里,让林国强痴迷的手性分子,可以用我们的左手和右手“打比方”,它们虽然看似一模一样,但化学作用不尽相同。将它们应用在药物中,往往只有一只“手”的分子有药效,而另一只“手”不仅无效,甚至还有毒副作用。林国强研究的,正是在分子合成过程中,尽量只产生人们需要的那只“手”。
比如,许多昆虫信息素是手性分子,人们常用其诱杀害虫。上世纪80年代,为了弄清楚昆虫信息素的分子结构,林国强来回奔波于实验室和田间地头,将捕获的昆虫在腺体部位经溶剂漂洗、收集和检测,最终鉴定了12个昆虫信息素结构,其中5个是手性分子。这一研究为害虫的监测与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具有实用价值。
“很多药物结构包括中药成分都是有手性的。”当他接到手性抗肿瘤药吉西他滨的合成项目时,将实验中发现的一种方法用上,这一源头革新为有知识产权的工艺奠定了基础,该产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国专利金奖。这一发现,也使得老百姓用上了更便宜的药。截至目前,吉西他滨累计销售额逾72亿元,在国际市场占有很大份额。
林院士说,有机所有个传统,基础研究不仅要有内涵,向高峰攀登,也要考虑有用,为社会所用。“一个科学家应该对人民负责,勇于担当。”林国强参与研发的药物有抗高血压药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脑卒中的左旋丁苯酞及抗肿瘤药硼替佐米等,他的许多专利实施了转让,总销售额过百亿。他本人还获得上海市科技功臣、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陈嘉庚化学科学奖等。
挑战中药创新研究为民所用
对于荣誉,林国强很低调,不愿多谈。但只要说起化学世界和学术问题,他又滔滔不绝。
“中医药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赖以繁衍生息的生命基础。”林国强希望将自己发展的手性合成方法与知识运用到中药创新中去,他认为天然产物是创新药物研发的源泉,在传统中药内蕴藏了无数的宝藏等待我们去挖掘。“这是目前对我来说最有挑战性的事。”他笑着说,“在新的领域里重新学习,好比60岁学打拳,70岁学游泳。”
受聘上海中医药大学创新中药研究院院长后,林国强团队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和中科院上海有机所的支持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从中药红景天中找到了在细胞和小动物水平上有促进血管作用的化合物,并将专利技术转让给企业以共同开发。同时还发现用一种中药复方可大幅度降低抗肿瘤药的用量,降低了毒性。这项工作目前还在实验室阶段继续发掘中。他的团队还从中药铁皮枫斗中得到启发,发现了抗肿瘤活性化合物。
他还举了一个例子。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处于高血糖水平,会引起足部神经、血管发生病变,以致足部破溃,且常伴有感染,严重时只能截肢。由于“烂脚”是由多系统疾病引起,传统的药物开发模式一直难以找到有效的治疗靶点。他得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脉管科主任医师曹烨民利用活血化淤的本草加之其他中药配方,却在不用截肢的前提下医治好了无数病人。据统计,30多年来他所在的医院累计治愈了100万名患者,“这么好的中药及治疗方法应该进一步总结并开发出来。”林国强表示,团队愿意配合做好这件事。
“做药太难了,要花很多时间,不好急的!”他说,将化学方法运用到药物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他相信化学一定有助于天然药物等研究的发展。
儒雅亲切、整洁大气是林国强的学生们对这位老师的一致评价。丁瑞还记得,十年前攻读博士学位,刚进入林老师课题组时,他还不能坚定自己的研究方向,老师并不急着催促他做实验,反而对他说:“不急,不清楚做什么就看看文献,看得久一些再动手也没关系。”学生做实验不顺利,他又会说,“别着急,慢慢来”。林国强坚持给研究生上《手性合成》课程,每次授课站足3小时,直到66岁。
多年来,他不仅多次上交特殊党费,还在复旦大学和上海大学捐资助学,这样的资助延续到现在。他高兴地说:“9年前,相继有2家药企资助上海有机所优秀博士出国进修,现在又有新的药企加入此行列。青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我们要多给他们创造机会,成长成才,回报社会。”